文章内容

大运河,永远的记忆


前些时候,大运河博物馆开馆,大运河再次上了热搜,吸引了全国人的目光。对我们这些在运河边度过童年时光,长大后在运河边生活工作的人,埋藏在心底的运河情节,再一次被激发出来。原来,这个从来没有被称着母亲河、父亲河的河,才是我们心中那条永远流淌着的河。

在那个还不算遥远的时代,苏北大地还是非常宁静的。运河边的人们,过着生活朴素、思想单纯的田园日子。大运河,对于我们乡下人而言,那是极其方便灌溉的,只要把连接大堤的闸板提起来,大运河的水,便会汩汩地、欢快地随着纵横交错的水渠,流向田野,灌溉着庄稼。没有几个乡下人,会对着运河沉思,想着它那古老的历史和故事,这不就是一条河嘛。世代相传,运河边的人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中,享受着运河的便利。

儿时记忆中的运河,在我家乡的那一段,和现在有点儿不一样。那时,运河中间还是有一道细长的堤,从中间把运河一分为二。我们坐摆渡过河,先花上二分钱坐到中间,再花上二分钱,坐另一个摆渡,到河的对岸去。后来,依然在我们小的时候,有一年疏浚大运河,无数的人投入到这个工程中,千万条扁担在日光下闪烁,此起彼伏的号子声在响起。那挑河工的人中,就有我的父亲和家乡无数的男人。清除了淤泥,运河变深了。中间的堤消失了,运河变通畅了。过河的钱,也从四分涨到了五分,或许是方便算账吧。

对孩子们而言,运河就是可以在大堤上奔跑,在河水中游泳的一条大河。我的老家在河的西边,所在的村子离河还有好几里地。这几里地儿,对我们孩子而言还是有点远,但一切也挡不住我们到运河边玩的兴致。尤其是在夏天,每当蝉儿鼓噪的时候,我们就会在那大堤上密密匝匝树干上,寻觅知了壳。为了让知了壳更有点分量,我们会故意给壳上涂些泥巴,可以多卖上几分钱。最开心的,就是到河里去洗澡,就是现在文雅的说法游泳。每每有大的船队经过,就会在河边激起一股股“巨浪”。我们便会迎着那浪,奋力无所畏惧地游过去,小小的、单薄的身体,随着那白色的浪花一起一落。现在想来,那和随风飘舞的叶片没什么两样。

运河边的人们,逐步晓得了读书的作用,乡村教育得到了普及,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学。在本村上了小学,在几个村办的联中上了初中后,我就沿着儿时玩耍的河堤,到城里读高中了。上学校或回家,骑车就走西边的河堤土路,在树荫中穿梭。坐车就走东边的公路,一排排树倒向身后疾驰。运河里长鸣汽笛的船队,鼓着帆随风而下的木船,捕鱼人驾着小船赶着鸬鹚下着网,时不时掠过眼前。这些都是我们生在河边、长在河边人的生活,辛苦是自然的,但那份从容、那份悠闲,也是乐在其中。

运河水依然在无声无息的奔流着,而运河边的新一代,背着行囊,离开家乡,去求学,去打工,去经商。工作以后,我离开了家乡,但却没有离开过运河,只是从运河的西边到了运河的东边而已。每次看到那从南向北缓缓流去的运河水,内心总是会掀起涟漪,在那不易觉察的情愫中,有对亲人和家乡的怀念,更有对运河历史的崇敬。运河,自隋以来,渐渐地成为了贯通南北的漕运大动脉。

从儿时记忆中的那么一条普普通通的河,到现在的世界遗产、专门的博物馆,运河的航运没有昔日那般辉煌了,文化的价值和历史的厚重却在与日俱增,运河边儿女的生活同样随着运河的保护和美丽而如诗如画了。

阅读:86

版面列表

媒体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