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刘仲铭 李阳) 近日,我校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培训班分赴中国两弹城、四川石油会战旧址参观学习,感受和传承老一辈科学家和石油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奉献精神,汲取为学校改革和发展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
5月21日,西南石油大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郭世一,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衡彤,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巫晓兵带领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培训班第2组学员前往位于威远、隆昌的四川石油会战旧址及史馆参观学习。
为解决新中国建设能源不足的问题,原石油工业部继1958-1961年的“川中石油大会战”,决定再次集中力量加强四川石油天然气勘探,于1965-1966年组织了一次“开气找油”会战。会战中,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
21日上午,读书班抵达位于威远县新场镇的四川石油会战旧址--红村。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来视察后,亲自命名为“红村”,赞扬和激励指战员们的奋斗精神。一座座简易的平房被乔木、青藤、春草簇拥着,那是当年的会议室、宿舍和食堂,上万人热火朝天的生产生活场景如在眼前。此情此景,让学员们联想到西南石油大学艰难困苦的创业史。
在史馆前铁人广场,郭世一领誓,衡彤、巫晓兵与全体学员一起,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言。学员们在铁人王进喜塑像凝视下铿锵宣誓。
学员们随后参观了四川石油会战史馆,史馆既再现了会战那一段战斗岁月,也综合反映了建国以来四川石油行业的辉煌发展史。在史馆一个展区,有人机互动界面,郭世一、衡彤、巫晓兵饶有兴趣地参与了“石油知识问答”,机器给了满分。
学员们还参观了毛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1958年3月27日,毛泽东主席在参加中共中央成都会议后,专程冒雨视察隆昌气矿。毛主席来到炭黑厂21号火房前,撩起大衣,蹲在工人们中间,仔细查看生产情况。这是毛主席唯一一次视察石油企业,全体石油人感到无限荣光。
5月23日,校党委书记赵正文带领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培训班第1组学员赴中国两弹城参观学习。
1965年8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从青海内迁至梓潼。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科学家王淦昌、朱光亚、于敏、邓稼先等,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怀着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为人民造福的愿望云集于此。他们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靠自己刻苦学习,靠自己反复摸索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伟大成就,相继完成了“原子弹”“氢弹”的设计方案,并试验成功。
在讲解员带领下,学员们穿过“两弹城”大门。大门两侧的门柱上刻着1984年第二代核武器试验取得成功后,时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邓稼先写下的诗句: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如今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邓稼先当时的豪情壮志。
沿着缓坡往里走,一行人来到了邓稼先旧居,这里保留了邓稼先当时的生活工作场景:一大排书柜,一把普通的藤椅,一个小茶几,一个五斗柜,一张弹簧床,两张破旧的单人布沙发……这些老物件仿佛诉说着往昔的不平凡。邓稼先在这样偏远的山村,在这样简陋的小院一住就是14年。
旧居门前伫立着邓稼先塑像,两旁摆有花篮。赵正文缓步上前,仔细整理花篮上的红色缎带,并带领大家向邓稼先塑像三鞠躬,表达无限敬仰之情。在塑像前,赵正文还带领大家重温了入党誓词。
随后,一行人先后参观了“两弹历程馆”“三防教育馆”“两弹模型馆”等场馆。馆内利用声、光、电等手段,通过实物、模型、影像资料和场景复原,展现“两弹”研制工作的艰辛历程。一张张珍贵图片、一份份发黄文件、一个个感人故事把大家的思绪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大家深切感受到了我国"两弹"研制的艰辛历程。
在中国两弹城廉洁文化基地,学员们聆听了关于两弹元勋们的家风微党课,感受到了两弹元勋们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家风的力量。赵正文说,今天的参观学习给了大家很大的触动和启发,在当时如此艰难的条件下,老一辈科学家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出了卓越的成就。这种困难面前不低头的斗争精神,对于我们高质量推进学校改革发展事业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的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认识,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克服发展阻力,齐心协力把学校这个“大家”发展好,不辜负广大师生校友的殷切期待。
“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驻守密林深山,克服重重困难,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学员、理学院副院长李玲娜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要传承这种精神,以更加饱满的斗志投入到学校改革发展中,用心用情用智慧助力学校各项事业建设。
学员、财经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唐珊说,“两弹城”的参观学习是对我党性和灵魂的又一次提升和洗礼。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始终坚守初心,不断强化使命、责任、担当意识,把家国情怀融入到加快学校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懈奋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