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耦合的曲线
——胜利发电厂由“电量型电源”向“调节型电源”转型发展侧记
记者 孙万芹 特约记者 孙育涛 通讯员 崔 刚
一支箭头向上,一支箭头向下。
清晨,随着太阳缓缓升起,在胜利发电厂11月14日发供电一体化曲线图上,油田新能源发电量开始上升,电厂发电量则随之不断下降。到了傍晚,随着太阳落山,这两支箭头变化则完全相反。
一早一晚,两支箭头交替变化背后,展现出由粗到精、由量到质的转型发展脉动。这也是胜利发电厂发展“变道”的生动体现——对接油田源网荷储智慧系统,参与省电力市场电价交易,由电量型电源向调节型电源转型。
转型——
看准方向,抓住机遇
持续两年的“高煤价”让全国的火力发电厂日子都不好过,但胜利发电厂面临的还不仅仅是“高煤价”。
在油田副总工程师、胜利发电厂党委书记谈晓辉看来,“高煤价”只是影响电厂效益的外部因素之一。
近年来,随着能源结构调整,国家陆续出台煤炭压减、煤耗达标等政策,要求电厂机组运行煤耗更低、高效环保;油田新能源装机规模扩大、参与山东省电力市场化交易等则要求电厂具备快速高效的绿电消纳和深度调峰能力。
如果只盯着“煤价”算成本,只盯着“发电量”算效益,那电厂的发展就“窄了”。
谈晓辉认为,当前电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选好方向至关重要。
一方面,电厂依然是服务油藏经营的“动力源”。今年8月,受高温天气影响,山东电网电力供应紧张,电厂迅速行动,紧急增开2号机,全力保障机组应发尽发、稳发满发,坚决保障油田安全用电。另一方面,电厂是护航新能源发展的“压舱石”。继去年参与山东省电力市场电价交易后,今年4月,电厂对接油田源网荷储智慧系统。
按规划,油田将以每年100兆瓦规模提高新能源放电容量,但新能源出力随机性强、波动大,需火电机组提供托底和保障,电厂要为新能源调峰,同时保证电网安全。
从过去“电量型电源”到现在“调节型电源”,一个“调”字凸显了核心业务的转型。
自去年参与山东省电网调峰辅助服务后,电厂在“过山车”般的负荷调整中出色完成了调峰任务,目前已调峰增效 2000多万元,核心业务转型迈出重要一步。
今年对接油田源网荷储智慧系统则是电厂在“调”字上做出的又一重要部署。面对能源和环境政策的深刻变化,电厂要助力油田新能源事业发展,同时发挥火电机组压舱石和主力军作用。这是电厂的责任担当,也是转型方向和机遇。
谈晓辉认为,对电厂而言,转型是战略方向,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做优——
对标先进,赋能主业
逆境求生,磨炼了意志,锻炼了本领。
“天空飘过一片云,新能源发电负荷就可能瞬间降入低谷。”发电运行项目部经理刘兴先说。
对接油田源网荷储一体化平台后,电厂要严格按照油田用电负荷曲线,“精确到秒”发电。由于新能源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每分钟,电网都可能出现大幅度波动,这对机组的调峰能力和设备运行都是考验。
“就像人负重前行,一会儿过重,一会儿过轻,身体就可能承受不住。”刘兴先说。
设备上,他们针对运行生产关键环节的痛点、堵点、难点,积极实施各项节能升级改造,推进13项重大转型项目提效运行。技术上,按照各岗位技能要求,对运行操作中系统掌握不熟练等问题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机组保运能力。考核上,制定发电偏离考核管理措施,严肃设备检修及运行调度管理,精准跟踪负荷曲线,快速响应平台需求。
今年,电厂还主动对接省电力协会,找到同类型机组先进指标,“自己主动和指标比。”电厂副总工程师、生产管理中心经理顾传明说。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