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1. 首页
  2. 传媒品牌榜
  3. 内容

争当增储上产的记录者推动者

扩视野看大势写大势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费伟伟曾经说过:“人民日报的记者,既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又要走在大街小巷倾听风雨。”今年“增储上产一线行”就是给记者提供了这样的一个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实践平台。

项目组成立之初,胜利油田宣传文化中心就明确了要落实总书记的“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能源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点领域,我们必须站在油田领导角度思考问题、站在开发单位解决问题,共同探讨增储上产策略,探索欠产的深层原因和增产秘诀,立体化展现开发单位增储上产的独到做法。以鲁胜公司为例,5年内探井数量仅有4口,年产量不及开发单位一家管理区的产量,一家小油公司如何在增储上产中的逆势突围?苏总带领我们从牛书记讲话精神中找答案,鲁胜以灵活的机制整合各方资源,让它在众多大厂中脱颖而出。


鲁胜公司只是我们众多项目组的一个缩影。鲁明公司瞄准区块划转之后,桩西厂再现超产两万吨的底气,各组以话题推动选题,短短的6-7个采访提纲,其实是各组浓缩思想的体现,欠产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体量大了产量却没踏上线根源在哪里……直击“灵魂”的话题,让很多单位主要领导抓耳挠腮,甚至专门召开班子会研讨如何回答这些“刁钻”的难题。

有领导坦言,你们的问题很深刻,正好是班子研究的方向。听到这样的话,心里会有一些小窃喜,在油田这项如此重大的行动中,所有采编人员不是呐喊助威、敲边鼓,不是旁观者,而是真正的思考者,为油田的增储上产贡献智慧。

我们不是单纯的产出全媒体产品,而真正起到思想文化引领作用,一批立体式展现各开发单位经验做法的报道相继推出,通过观大势、写大势,为开发单位增储上产提供参考样本。记得我们的文章刚刚发布不久,桩西厂厂长贺东旭就迫不及待联系记者,拿到相关报道,作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材料。

增本领:同题共答敢于破圈

敢于破圈,敢于跳出舒适区,在增储上产的“大兵团”作战中,每个人都获得了成长。

在此次一线行中,每一位采编人员都被赋予了多重身份,出镜主持人、文稿撰写、导演编剧、摄影摄像以及后期包装;每一位采编人员都参与到主稿、电视新闻和短视频等全媒体产品制作中,在相互碰撞中,寻找最适合的内容和传播方式。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看到记者在休息时间,独自躲在房间里拿着遥控器、对着手机录制画面反复训练出镜;我们看到记者深夜踏访管理区,为了记录最真实的生产现场;我们看到为了短视频的好创意,他们自费租道具、自学武打动作……每一个人都敢于破圈,敢于跳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

求同存异、破圈相融。主稿、电视新闻和短视频不同的产品,其实代表着不同的创作思维和创作需求。让我印象最深刻,“火药味”十足的是过稿会。围绕着一部作品,中心领导、副总师、专家以及部门负责人一一点评,这种“多方会诊”让作者如坐针毡。纸媒、融媒两大平台负责人不仅提要求,而且辅导项目组制作符合平台特性的产品,编辑的主导意识越发强烈。

从单打独斗到组团作战,从全媒体记者到纸媒、融媒、视频制作全员参与,从为平台供稿到平台提供辅导,“大兵团作战”成为我们此次增储上产最大的底气。

储能量:更开放更包容

如果说这次增储上产全媒体产品是百花齐放,那么短视频一定是一枝独秀。经过多轮摸索过后,各项目组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涌现出了一批既抓住开发单位特性、又抓住观众眼球的好作品。

这些好作品,可以提炼几个关键词:创意新、特性鲜明、肯钻研。短视频《长停井‘复活’记》采用拟人手法,以长停井视角,展现东胜长停井治理;《海上争霸赛》把攻坚克难的过程,比喻成了各路大咖争霸。其中,鲁明组《专家来了》发布后点击率超过11万。

短视频的创作,并非看起来那么简单。徐总在过稿时,特意强调要像河口凉皮、纯梁刨冰一样,抓住开发单位的特性。海洋组跑遍仙河镇自费租道具衣服,在作品被推翻情况下,重新调整思路,创作出了《海上不夜城》。河口组抓住高含硫油井的独特性,以游戏视角模拟一场CS大战,整合河口厂、项目组所有创作力量,共同策划制作短视频《穿越迷雾》。

短视频发布后,观众的留言让我印象深刻:这些创意太酷了,有种大片的感觉,这帮记者太拼了……这些声音是对所有创作者的最好褒奖。

成绩鲜明突出,但纵观所有的“产品”,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报道同质化严重、短视频传播性差……这也是我们下一步改善努力的方向,正如我们报道中写的,问题就是潜力点,短板做成潜力板。

“增储上产一线行”,其实也是一场个人的“增储上产”,增长知识、储备能力、迸发上进心,产出更多思想深厚的全媒体产品。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只有奋斗方能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