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1. 首页
  2. 践行“四力”
  3. 内容

一路记录着 一边感动着

“攻大报、上头条、上联播……”奋战在基层一线的记者如何采写出有分量的稿子?我坚信,只要按照守正创新的要求,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去感知和书写这个伟大的时代,一定会讲好石油故事。

如果说写好稿有什么诀窍的话,那一定是离现场近一点。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夏天战酷暑,冬天抗严寒,施工现场在哪里,我们的笔和镜头就要对准哪里。卧过冬季人工岛的沙地,爬过百米高的火炬,钻过狭小的炉膛,急难险重面前,记者就要冲锋在前,百里油区哪里有冀东石油人的故事,哪里就会有记者的身影。

马超(右)跟随中国石油专家团东北线在铁人纪念馆合影留念

马超(右)在海上应急中心辽河站进行采访

“刮风下雨好出片”“极端条件有故事”,我听说哪里刮风下雨了,扛着三脚架、摄像机,倒三四趟交通工具跑到一线采写。记者这个职业,你只有真正进入这一行,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辛苦和挑战。职责要求我们,必须充满激情地去工作,你的作品就是你的人品,要想让作品优秀,你只有勤奋和努力。

 地球不爆炸,记者不放假!记者见证时代发展,书写企业好故事,肩头勇敢担重任,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就等于选择了责任和担当。我用真实的镜头和深情的笔触记录了冀东油田的一个个工作亮点,常常被朴实的员工感动着。

让我忘不掉的是采访海上应急救援团队,连续4天风大不发船,我们无法靠近应急船舶。好不容易登船采访时,问队员苦不苦,他们却轻描淡写地说:“虽然冬季海上条件恶劣,时间久了我们也就慢慢习惯了。这都不算啥,其实最难忘的就是今年除夕夜,全国人民阖家团圆之时,我们的溢油应急队员们接到搜救请求,在零下18摄氏度的低温中,顶着凌冽的寒风,在海上搜救失踪人员。连续半个月的时间,附近海域都搜遍了,就是为了给家属一点点生的希望。”

有一次,他们在辽宁昌图河流溢油抢险任务。当天的气温很低,当地老百姓说几十年没这么冷过,天空阴沉,狂风夹着雪花打在脸上生疼。应急救援队员在现场布置好防护围油栏,有序地收拢着。突然,风变大了,水一下冲开了4号溢油围控点已连接好的围油栏,为了控制溢油面积,关键时刻应急抢险队员就像“铁人”王进喜一样,毫不犹豫跳到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双手死死拽住被河水冲开的两节围油栏,为重新连接围油栏争取了宝贵的15分钟。上岸后,这些队员被冻得直打哆嗦,双腿、双手冻得失去了知觉。

在一次次的抢险中,很多人得了风湿病。近几年,他们成功执行溢油、消防、搜救等各类应急抢险任务40余次,多次受到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看着救上来的人露出感激的眼神,听着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谢谢,我想我们的付出值了。”采访时,应急队员说起这些时眼角泛着泪光。

我也忘不了《“飞驰蓝盾”筑牢海上“长城”——中国石油海上应急中心能力建设侧记》等一篇篇综述,我和报社的编辑老师们反复沟通,老师们提意见、找问题,一篇一篇的多次对接,每一个实例和细节反复推敲;忘不了《冀东油田探索地热能源发展之路》等专题稿件的采写,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曹妃甸区副区长薛波对石油人的评价:都说石油人弘扬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看到石油人每天深夜一点多钟还在开碰头会,我终于明白了什么能打动人;更忘不了在作业现场的一名名普通员工的脸庞,这么大雨,你还上来干什么?”“我有什么好拍的,我们天天做这些!

作为记者,我多次参与报社的轮岗实习。2021年,我随着中国石油技能领军人才赴企业办实事暨“红色石油印记”东北线专家团一行,历时16天、行程2980公里、深入9家单位的生产一线。跨过渤海湾,越过东三省,很多企业是当天到达,第二天就离开,再奔赴下一个企业。可是无论多晚,专家团成员都坚持每天进行整理汇总,确保能够高质量研讨以及日后延续交流。即便离开所在企业,仍会与相关人员针对一些难题进行探讨交流。

提笔写心得,距离活动结束已经快一年了,但是点点滴滴依旧浮现在脑海中,内心依然感到澎湃,这是我当记者以来最难以忘记的一次采访活动,我常常被这些石油人感动着。有人从技校毕业的普通工人,到全国劳模、大国工匠;有人从5人的班组走出来,走向了人民大会堂;有的专家数十年面对的冰冷的车床、沉默的数据,可是他们依然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国家领导、集团公司领导的接见,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执著!靠的是精益求精!王尚典、边江、孙雨飞、肉孜麦麦提·巴克等技能专家的宣讲是对一线员工的精神洗礼,好多一线员工听着听着就哭了,我在现场也是泪流满面,深切体会到石油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内涵。一路走来,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石油精神和铁人精神已经融入到石油人的血液中,支撑着几代石油人战胜困难、屡创辉煌。

采访带给我心灵的震撼远大于视觉、听觉上的冲击,也更加坚定了作为记者的初衷,我将更多石油人的故事付诸笔端,这是我的职责和使命。

冀东油田新闻中心是一个锻炼人的地方,常常一人身兼数职,不仅要当文字记者、摄像记者,还要会做报纸、当网页编辑,更要会拍摄剪辑短视频。有人说我高产,其实是别人休息时我在加班。8年来,我先后参与电视、报纸系列宣传300余期,对内、对外完成各类新闻组稿3000余条,累计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河北日报》《中国石油报》《石油商报》等外部报刊发表作品500余篇。我的两幅摄影作品被人民日报发表,河北日报摄影版面整版刊登中国石油海上应急救援的作品,《海上“别样”元宵节》在新华社客户端发表,浏览量达117.2万。虽然成绩和大油田的记者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对于冀东油田来说,却是实现了零的突破。

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虽然从事新闻工作只有8年时间,期间也有困惑和彷徨。但还是很庆幸从事这个工作,能够第一时间参与、获知公司里的大事。同时,通过自己的笔和镜头记录企业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记录员工幸福指数提升的喜悦。虽然现在我的岗位有所调整,但我挚爱新闻的情怀还在,我想要说:初心在,就会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