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1. 首页
  2. 践行“四力”
  3. 内容

党员和记者 要始终记着

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记者。10年党龄,9年记者生涯,让我越发感觉到这两种不同身份的共同责任与担当。

“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的殷殷嘱托,也是我们始终铭记的职责使命!

魏枫(左)采访中

提到记者,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文笔好。实际上,在我们这个行业里,3分靠写7分靠采。作为一个好记者,一定要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才能沉淀真情; 一定要收获最鲜活的新闻素材,才能让打动我的故事打动你。所以选择记者行业,就选择了奔波。

还有人说记者就是新闻的搬运工,实则不然,一个好记者不一定是专家,但一定是杂家。既要深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也要实时关注能源行业动态;既要深入理解集团公司决策部署,也要了解产业链各环节基础知识。一篇好文章一定是站在记者新闻和专业功底之上,融入其心血和思考,才能做到言之有物、发人深思。所以选择记者行业,就选择了终身学习。

从业9年,我越来越热爱我的岗位,我无法延长我人生的长度,但这个岗位却可以拓展我生命的厚度。2014年,我参与报社能源新丝路万里行报道活动,历时20余天走遍了甘肃省的东部,马娃山就是其中一站,也是在这里,让我真正感受到什么是贫困。

当地流传着一句话:有女不嫁马娃山,马娃山的水难担。定西市岷县周家村就在这马娃山上,在这的老人记忆里,村里就没下过几次像样的雨。您能想象农妇一辈子只洗过两次澡吗?一次出生,一次结婚。您能想象这个村的村民每天凌晨3点就要起床吗?山路蜿蜒,5公里的山路得走上3个小时。您能想象这里选媳妇就一个标准吗?壮实,因为能挑水。

这些历史都是由石油人颠覆的。石油人来了,挖渠引水,让这个几百年历史的村落第一次用上了自来水,66户人家300多人的吃水难题得到了解决,村里再也没见人挑过水了。茶余饭闲,经常有村民打趣说:“自从有了水,连马娃山的‘风水’都变好了。”

在靠天吃饭的周家村,党参和当归是当地主要经济来源。以前和着泥的党参最多只能卖4块钱一斤,现在洗干净后价格涨了将近3倍。有了水后,各家各户还在自家院子里种上了白菜和莲花菜,每户人家一年下来能多收入将近1万元,这相当于他们以前全年的收入。

这张照片里的老汉是周家村村长卢瑞林(图1),石油人的到来改变了他一家三代人的命运。挑了一辈子水的他,见到第一股清泉水从水龙头里流出时,拿出家里的阳春碗,接上半碗水一饮而尽,高兴的连水从嘴角边溢出来都没发觉。他的儿子卢永刚因为感恩石油人,应聘成为了一名加油员,工作2班倒,一上就是12个小时,有时也觉得苦、觉得累,但一想到石油人让全村人喝上水,他又打起了十分精神。

图1:周家村村长卢瑞林

但最让老卢感激的还是宝贝孙子的事。老卢的孙子在周家村小学上学,以前不管春夏秋冬,孩子们都得挑着30多斤的水桶一天打三次水。还记得那年冬天,孙子和同学挑水时打了滑,连棉裤都摔破了,一辈子刚强的老卢硬是到墙角抹了好几把眼泪。如今,孩子们不用再挑水了,还坐进了崭新的教室,用上了崭新的书桌。

采访时,老卢反复重复一句话:“感谢共产党,感谢石油人。”正是这次采访经历,让我与扶贫结缘,也让我真正理解为什么扶贫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国9000多万党员和400多万基层党组织冲在最前方。在中国石油,几代扶贫人薪火相传33载,1万余人次扶贫干部扎根基层,抛家舍业换来了上千万贫困地区人民的幸福新生活。

照片里(图2)接受我采访的是西部钻探克拉玛依钻井公司50585钻井队队长肖国华,画面看似风和日丽,实际上这里是一片白碱滩。当时我被报社派到新疆驻站一年,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历时40多天走遍北疆的11家石油企业。在克拉玛依遇到12级大风,外面狂风呼啸、叮当作响,我一宿没睡,我在想身处戈壁沙漠的钻井队这会是什么样,这才有了这次采访。

图2:魏枫和克拉玛依钻井公司50585钻井队队长肖国华

尽管第二天风力已经降为8级,但去往井场的路上漫天飞沙,轻车熟路的司机走错了2次。我听说这里一到春秋季,每隔3天就有一次6级大风,黄沙无孔不入,队员们只能戴着口罩睡觉。肖队长跟我说:这儿的风会“咬人”,吹上1个小时脸就起疹子,夏天50度高温,晒几天脸就蜕层皮。在他们这里没有白嫩小生,只有黝黑的汉子!

当天我们在风沙中看到的第一个人是副司钻任卫星,大早晨出来的他已经在风沙里作业了2个小时,远处看来就像一座“雕塑”。钻井队远控房排管架连接处埋了15厘米厚的沙,害怕渗油、漏油不能及时发现,任卫星今天的工作就是拿着自制小铲子在缝隙间不停地铲沙。

当时还没来及过去慰问,狂风卷着沙再次来袭,能见度降低到1米以内。肖国华赶紧让任卫星和我回工房,自己找来副队长王爱兵,两个人紧拉着手,身子顺着风的方向侧倾,边走边喊:“岗位的人在不在,赶紧回屋。”

肖队长参加工作20年来,他一直围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转,不是在沙漠腹地就是在边缘戈壁,可以说常年与风沙打交道,他最怕的就是历史重演。16年前,肖国华还是钻工时经历了12级大风。他和7个队员手拉手往宿舍走,可狂风瞬间把他们手吹散,一片昏黄中所有人迷失了方向。庆幸当时有人摸到了计量站,不敢再走的他们在里面足足躲了6个小时。可一位50多岁的老技工就没这么幸运了,在拖拉机下趴了超过8个小时。

所以如今狂风一来,肖队长九会第一时间让所有岗位的人回屋,只有点名后一个人都不少,他才能放下心。

我问他:“这么苦,你为什么不走?”他想了很久说:“总得有人坚守,我是党员,就该扎根最需要的地方。”

这是我听过对党员最朴实的注解,他或许是普通的父亲、丈夫,也曾是长辈捧在手心的宝贝儿子。但当他成为一名党员、一名石油工人起,他就必须挺起脊梁,无惧风雨勇于担当,把自己磨砺成黝黑的石油汉子,坚守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照片上的这位是中国石油管道局的林培军(图3),一名老记者,也是我们新闻战线上的一员,我们都叫他“林大哥”。他所在的是“8·12天津港大爆炸”救援现场。

图3:林培军着装出发

图4:第一批进入救援现场的抢险队员

 2015年天津港上空两声巨响,震惊全国。所有人都记住了“逆行者”这个词。这些逆行者中就有石油党员谱写的壮歌!

当时天津某公司混堆着7大类40余种共计3000吨左右的危化品,其中包括700吨剧毒氰化钠。现场复杂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可夺人命于分秒之间。普通人都会避而远之,石油人却逆行而上。

8月15日,抚顺石化陆续组织32人抢险队伍,赶赴事故现场协助处置氰化钠;

8月18日,大港石化抽调多名专家,跟随防化部队深入爆炸核心区域,做好遗留危化品清理工作;

同一天,管道局派出百人抢险团队,参与集装箱和罐体安全破拆、危险气瓶处置、钢结构厂房切割等抢险任务;8月30日,大港油田接到临时抢险任务,组织10人抢险队伍,顺利完成现场一罐车残骸内的危化品清理。

此外,中国石油驻津单位在开展自救、妥善安置受灾员工的同时,主动以各种方式参与救援:大港油田医院积极救治伤员,并为其他医院配送急需医疗物资;天津销售滨海分公司有关加油站严阵以待,为救援车辆做好加油准备,同时为救援官兵和民众免费发放矿泉水和方便食品;大量石油志愿者活跃在义务献血等服务现场……

这些人也是血肉之躯,但石油党员的身份让他们责无旁贷!

这张照片里的5个人就是第一批进入救援现场的队员,林大哥告诉我,他们怕进去再也出不来了,所以想留个纪念。

“只要需要,我们就继续干下去。”连续多日高温、高强度的救援,不少救援队员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暑,但没一个人退缩,圆满完成任务成为所有现场石油党员共同的信念。在党员干部的带领和感召下,抢险中心现场临时党支部火线发展了两名党员,上一次火速发展党员还是在汶川大地震。

危难关头,这些石油党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词中的承诺:随时准备着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他们更是用自己的无畏逆行诠释了一名石油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这些就是我眼中的和笔下的石油党员们。无法日日相伴,我们选择在新闻战线做石油铁军,新闻在哪里,我们石油记者就在哪里,扎下去走下去,沉下去融下去,感受现场的震撼,感受泥土的芬芳。

无论路有多远,千里万里我们都会找到您。我们登山,找到世界海拔最高的加油站,听他们讲高原的故事;我们出海,记录滩涂石油人如何“跪着”养家;我们奔赴沙漠,在漫天黄沙中搜寻石油人的点点痕迹。

无论夜有多长,日月交替我也要将温暖故事传递。我们曾在候机大厅地上赶稿,我们曾在万里高空奋笔疾书、我们曾点灯苦熬十易其稿、我们曾通宵达旦精心打造,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打动我的故事打动读者,让一个个普通石油党员的事迹走进员工心里,走进千家万户。

作为其中一员,我以党员为傲,我与石油共生,伴企业成长,我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用执着向上的力量做好党的新闻事业。

我以是一名记者为荣,9年记者生涯,我走过全国33个省市区,采访过上百家能源企业,走进过上千个采访对象的精彩人生,我用我的努力磨砺出属于我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走的越远越久,我越会反复提醒自己:作为党员和记者,要始终记着:记着初心、记着担当、记着使命、记着理想!与时代同行、与新闻同行、与石油人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