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1. 首页
  2. 头条资讯
  3. 内容

扛好“三面旗” 当好排头兵

——记全国工人先锋号胜利采油厂注采304站

  记者 孙万芹 特约记者 李 军 通讯员 许钲雨

  在胜利采油厂注采304站传统教育室内,陈列着三面红旗,旗面和旗穗有些掉色,充满了年代感。

  这是注采304站的“传家宝”。1966年,为支援胜利油田建设,大庆油田“标杆队”三矿采油中四队副指导员丁德福和副队长付孝余等28名职工,带着石油部颁发的三面锦旗来到胜利油田,组建了试采指挥部采油四队,也就是注采304站的前身。

  对注采304站员工而言,“宝贝”不只是这三面旗帜,更是旗帜所代表的“三老四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三老四严”是“传家宝”

  锦旗上分别写着:“高度觉悟 严细成风”“团结的核心 战斗的堡垒”“五好红旗单位标兵”。丁德福还记得当年大庆油田领导为他们送行时说的话:“要把“三老四严”的工作作风带到山东,让这一光荣传统落地生根。”

  正因为这段特殊的历史,胜利采油厂注采304站成为“三老四严”在胜利油田的发源地,甚至“304”的编号也出自“三老四严”。

  “老四队,五十年,觉悟高,作风严;放大镜,照钢丝,战严冬,美名传……”这是注采304站的员工们自己编写的“三老四严”三字经。

  56年来,小站的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工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三老四严”的作风始终接续传承。

  胡建华是第27任站长。他介绍,站上有个传统,新员工入队第一课就是讲队史,讲一面面锦旗、一块块奖牌的来历,讲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

  过去,他们每年都邀请第一任指导员丁德福给年轻人讲“三老四严”的故事。近年,考虑到老指导员年事已高,为了不给老人添麻烦,他们就整理形成了“三八井组的故事”“冒雨取油样”等100多个新老故事,在每周主题队会上进行宣讲,让员工不忘艰苦奋斗初心,牢记严细成风本色。

  4月19日,站上的传统教育室又迎来了一批参观者,既有白发苍苍的退休职工,也有采油厂新入职员工。56年来,“三老四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从注采304站走向胜利油田,这里也成为了油田优良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有上千人来参观学习,感受“三老四严”在油田的接续传承。

  如今,“三老四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仅是304站的“传家宝”,也早已成为石油石化行业的“传家宝”。

  精神在,血脉在,力量就在。截至目前,注采304站累计为国家贡献原油4393.95 万吨;班子换了27届,职工进进出出1356人,无一人违法违纪。

  做“三老四严”的传人

  胜利采油厂采油管理三区党支部副书记、副经理(试用)黄佳博向记者展示了管理区的“生产运行工作群”。4月18日凌晨2点42分,注采304站员工王玉香在群内汇报23177井“烧皮带”;凌晨3点10分汇报“更换完毕,开井。”

  “这就是304站员工的作风。”如此快的处理速度,黄佳博丝毫不觉得意外。

  在注采304站流传这样一句话:“进了304站的门,就要做‘三老四严’的传人。”

  建队初期,高茂林在大雨中巡井,看到法兰盘有油渗出,就冒着大雨,将螺丝拧紧。上世纪70年代,黄启俊在风雪交加中抢焊外输管线穿孔,衣服冻成了“冰疙瘩”,因作风顽强被称为“小老虎”。上世纪80年代,看电影是件“高大上”的稀罕事,电影放映的位置距离值班的“三八”女子井组岗位直线距离不足50米,四名女工不为所动,坚守岗位,确保生产的平稳运行……

  56年过去了,“三老四严”的标准丝毫没降。

  在站上,谁的管理不规范就立即整改,谁的任务没完成就不下班,谁的工作没干好就心中有愧。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