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无边界
——滨州服务协调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纪实
记者 孙万芹
特约记者 李长青 刘 平
在这里,员工可以去青年工作站参加书法、舞蹈、插花等公益课,也可以去参观油地双方的网红打卡地——劳模精神宣教室;既能享受到员工服务大厅的“八小时外”延时服务,也能享受到电动自行车便民充电“惠民价”。
油田规划建设搭建区域统筹的油地融合协调平台、后勤保障运营平台、关心关爱员工服务平台以来,滨州服务协调中心为“更好地服务油田主业、服务基层一线、服务员工群众”,面向“三市四县区”油田各单位“擦亮”了窗口。
共建共享
创造精神财富
滨州服务协调中心胜东居民事务协调站的劳模精神宣教室成了“网红打卡地”。
劳模精神宣教室始建于2011年,展示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该站退休员工时新春以及其家族时传祥、时纯利三代环卫劳模的光辉事迹。
“四供一业”分离移交后,劳模精神宣教室作为资产移交地方政府,成为油地双方共同的“精神财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这里先后接待了滨州地区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及油田各单位等30批2000余人次参观交流,打造出具有浓厚胜利文化特色的社区文化。
劳模宣教室的背后,是滨州服务协调中心更加丰富的社区服务品牌内涵和辖区内各方资源的有机衔接。滨州服务协调中心党委书记、经理、纪委书记张峰认为,分离移交后,要融合得更深更广,“把油地双方的需求融合在一起,把力量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完成油田党委‘搭建区域统筹的油地融合协调平台’的要求。”
党支部联建
为群众办实事
今年,滨州市出资对居民小区雨污分流进行改造。矿区服务管理部党支部书记、经理钱建晖说:“没想到,还没等我们开口,施工方主动找上门,询问相关协调工作。”在此基础上,双方决定党支部联建,共同开展“深思细悟学党史、支部联动办实事”活动。
钱建晖尝到了党支部联建的甜头。他将这次雨污分流改造当成一次“练兵”。小区监控设施受到施工影响,他们协调8家相关单位,尽快恢复整改;小区道路开挖影响交通,他们又协调应急救援中心、滨西分局、华滨实业公司等单位,一同解决了问题。在这次雨污分流改造中,他们组织召开专项协调会10余次,组织现场办公及问题协调120余次。
“关键是转观念,我们的行动要与油田主业单位、油田员工的需求一致,以他们的需求为导向。”张峰说,“支部联建这条路子将在接下来油田矿区资源优化、改造提升和后勤服务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从服务生活向服务生产转型。”
特色服务
打开新天地
去年,供水公司滨州项目部一名员工急需提取公积金,但他忙于照顾患病的爱人,一时腾不出时间来办理提取业务。负责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的员工尹霞得知此事,上门为她办理了公积金提取服务。
今年,该中心多次与滨州、利津区域各基层单位结合,派出工作小组,到偏远的一线,为员工现场办理相关业务。“我们对应‘三市四县区’政府机构和油田单位,哪些是油田可以解决的,就纳入员工服务大厅;哪些是地方政府要解决的,就推动地方政府落实待遇,目的就是要让员工少跑路。”滨州服务协调中心党委常委、政工首席专家高安东说。
围绕做好居民服务协调工作,胜滨西站开展的“爱油田、爱家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碧林站引入社会资本建设电动自行车便民充电桩408个,华滨站的“滨州油e家”微信公众号都成为各自的服务“特色”……
当前,滨州服务协调中心正立足区域发展实际和服务协调新阶段,深度融合、借势借力,创新与地方政府、油田各单位常态化协调对接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好协调地方政府、支撑主业发展、服务员工群众的新职能,走出了特色服务协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