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1. 首页
  2. 头条资讯
  3. 内容

胜利油田调结构转方式谋长远

在绿色转型中迈向高质量发展

  记者 田承帅

  生产区身处旅游区,景中有井、井外有景,地上观光旅游、地下高效采油……成为胜利油田绿色高效开发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位于黄河尾闾的胜利油区,昔日的盐碱地绿意盎然,油井与生态融为一体,海上平台海鸥低翔。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这片大地徐徐展开。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亲自擘画新时代黄河保护治理宏伟蓝图。

  声声嘱托、犹在耳畔,殷殷期望、全力以赴。行走在今日胜利油区,处处感受到新的生机与活力。胜利油田统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化石能源清洁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探索走出了一条化石能源与新能源并举、降碳与碳利用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行的能源企业转型发展之路,积极争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标杆企业。

  调结构

  全产业链绿色低碳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腾笼不是空笼,要先立后破,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凤凰涅槃

  从渤海莱州湾畔出发,沿着一条8.48公里的“S”形进海路一路向东,青东5滩海陆岸采油平台静卧海中,平台上48口皮带式抽油机个个“身量纤纤”。

  “瘦小细长”的700S型皮带抽油机仅占地200平方米,较常规设计减少用海面积30%。这种“集约式”用地实现了在13333平方米空间内,数十口油水井同时生产,减少了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而像这样的“井工厂”早已成为胜利油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油田作为国家重要能源生产基地,主阵地位于黄河两岸、三角洲腹地,经过60年勘探开发,整体进入“三高”开发阶段,增储稳产压力不断加大,能耗“双控”难度持续增大。

  聚焦油藏经营价值最大化,油田做足优化决策和结构调整大文章,把绿色发展贯穿勘探开发全过程、清洁生产全链条、经营管理全领域,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减少“失血点”。

  绿色企业,不仅是眼前的绿色美景,还体现在油藏开发、石油开采产业链的全过程、全链条绿色高效。从方案设计到工程施工,绿色基因从油水井“诞生”之日起便形影不离。

  “地下高效采油,地上观光旅游”的现河六户采油管理区用扎实的实践作出的庄重承诺:不是将采油管理区建成旅游区,而是要用旅游区的标准绿色采油。

  从注到采,油田产能结构、产量结构、产液结构调了又调,新区产能增加到100万吨,海上、西部低成本规模产量成为新的增长点,特高含水单元水驱流场调整控水控耗, 439个低产低液单元增能增效,年均减少低效无效水循环0.16亿立方米,优化减少电力消耗近2.4亿千瓦时。

  从采到修,全面实现采出水“零排放”,网电钻机、网电修井机、钻井岩屑不落地、修井作业环保围堰装置等新技术新工艺,率先实现了修井“无塑化”,年减少油泥砂1万吨以上。

  特别是,油田充分发掘节能潜力,加强全要素用能管理,加大节能技术攻关应用,推进能效提升工程,累计实施224个节能技改项目,年节能11.9万吨标煤,2020年末,油田分公司能耗总量和强度同比分别下降25.9%、14.9%。

  “十四五”期间,油田还将在产液结构调整、“大地面”优化建设以及能源管控项目等方面继续发力,实现能耗降低50%、人员优化60%、效益提升70%的目标。

  转方式

  增油减碳前景可期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在青东5采油平台昼夜工作的同时,在胜利油田高892重点实验区块,在废气中捕集、纯化的液态二氧化碳正有序地注入2800米的地下。

  (下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