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中闪光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吉林石化炼油厂加氢三车间操作工张恒洋

2023-05-19 14:21:12 吉化报 记者刘宝强 195
简要说明 每一次接班后,吉林石化炼油厂加氢三车间操作工张恒洋都要执行自己的规定动作——装置预检。沿着规定的路线,调动视觉、听觉和嗅觉到最佳状态。每一个阀、每一块仪表、每一条管线的运行,了然于胸。“到现场走一圈,我就知道屋里是什么操...


每一次接班后,吉林石化炼油厂加氢三车间操作工张恒洋都要执行自己的规定动作——装置预检。沿着规定的路线,调动视觉、听觉和嗅觉到最佳状态。每一个阀、每一块仪表、每一条管线的运行,了然于胸。

“到现场走一圈,我就知道屋里是什么操作条件。”张恒洋说。每一次的把握,都反映着十年如一日的经验积累,都是装置于我心的系统判断。

十年用心前行,一步一个脚印,他在平凡里闪光。

    

    2008年转业,2009年分配到吉化。经过两年的培训,2012年6月,张恒洋来到炼油厂加氢裂化车间,成为一名操作工,完成了从军人到工人的身份转换。

这是我的工作

高耸的塔林、层层叠叠错综绵延的管线……张恒洋没见过,更不了解,整个人都是迷茫的。

这可能是我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都要一直陪伴,直到我退休的工作了。我得把它整明白了。

复转军人在专业基础、文化程度上比技校生、大学本科毕业生差很多。但他想尽最大的努力去做一做,试一试。

“这个装置就这么大。花多点心思,比别人还要多点努力,应该没问题。”张恒洋心里憋着一股劲儿。

最初,他干得最多的活儿就是打扫卫生。车间给他安排了师父。他跟着师父采样,学着看表、现场巡检。

2014年春,张恒洋调到加氢三车间,参与建设Ⅲ柴油加氢装置。从打地基、盖泵房到每一个塔、反应器立起来……张恒洋抓住机会,全程跟进,构建自己心中的化工体系。

当年10月,一套全新的装置建成了。“三查四定”期间,只要没有监护的活儿,张恒洋就会掐着厚厚的流程图钻现场,遛流程。看到不懂的,现场抓到人就问。每天回到家,就捧着一本《加氢技术问答》不放手。

车间第一批定岗,张恒洋定到了内操岗,是当时最年轻的内操。坐在盘前,张恒洋很紧张,两只眼睛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没事就琢磨。“车间领导对我这么信任,干活决不能拉梭子。”他暗下决心。

白天跟着技术员学理论、看流程,晚上梳理每个知识点,核对操作规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恒洋的操作技能日渐扎实。

两次比赛的触动

2017年,吉林石化公司举办汽煤柴油加氢操作技能大赛。经过逐轮选拔,张恒洋凭借精湛的操作进入决赛圈。

最后的比赛没有范围,实打实考验操作水平。

张恒洋说:“车间能想到的就是考级的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三套技能鉴定的题,足足三大厚本,加上《加氢技术问答》,还有历年与汽煤柴油加氢操作有关的题,厚厚一大摞。”

因为不知道考什么,张恒洋逼迫自己全得背下来。

4点半起床,一学就是一天。家里孩子小,每天把孩子哄睡后就已经晚上10点多了。他赶紧拿出题来背,持续学习到深夜。那段时间,张恒洋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这段学习的收获,对张恒洋的知识体系是极大的完善和补充。比赛中,张恒洋获得了金牌。

时隔两年,他又参加了中油集团公司举办的首届实操培训师大赛。这次比赛,汇集了中油很多顶尖的加氢催化技能人才。张恒洋与辽化的技术员和抚顺石化的值班长随机组成一队。

与队友短暂的相处,深深触动了张恒洋。他知道“人外有人”不是一句空话,“学无止境”更是朴素的真理。

“单讲透平,人家能从形式到型号、操作讲很长时间。真是厉害呀!咱们跟人一比,就是皮毛。”张恒洋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提升自己。

“在屋里操作的时候,都是没问题的。但原料油一进反应器里,接触催化剂反应,怎么反应啊?当时,就知道脱硫氮氧、脱金属、烯烃饱和、芳烃饱和。那是啥意思呢?氢油比不能低于500,我们全知道。啥是氢油比?为啥不能低于500呢?”

不明白的,弄明白,学得浅的,往深挖。一点点积累,一天天进步,张恒洋持续保持着高度的学习热情和行动。他成长为公司技术能手,熟练掌握3套现代化装置、6个岗位操作技能,记录43.8万个关键数据无差错,精准操作12.2万余次,211个控制指标无一超标。

 

    张恒洋说:“‘安全压倒一切,一切服从安全’这句话,到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安全就是一切事情的前提。”

安全是什么

在他眼里,操作工的安全就在监盘和巡检。

“看DCS的时候,非常重要。你是反应分馏的内操,往小了说,一个班组20多人的安全都掌握在你手中。车间150多人,工厂2000多人,都是相互联系的。”盘前的张恒洋,时刻保持着认真和警觉的态度。主动发现每个参数的任何细微变化,不能等到系统报警。他觉得系统报警的时候就已经晚了。

“现场巡检的一个小时里,你能看到现场的一切,而屋里看不到。所以,班组20多人还是掌握在你手里。”张恒洋说。“监盘和巡检这两个时间点抓住了,每个人都抓住了,这个班一定没有问题。”

去年11月11日4时28分,正在巡检的张恒洋突然发现原料油泵出口低流量联锁保温箱FT-10303C处有一摊油迹。他心里一颤。这台泵属于高压泵,出口压力非常高。打开保温箱, 他经过仔细检查发现仪表三阀组接头正在往外渗柴油,如果因为三阀组漏油导致原料油泵低流量联锁,后果不堪设想。

“原料油泵在系统的最前端。漏点大了,油量变化、原料油泵会连锁停车。虽然是个泵,但它要是撂了,进料就停了,后面就全乱了。”张恒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向班长汇报,联系仪表紧急处理。

4时50分,仪表处理完毕,一切恢复正常。

从坐在盘前的那一刻起,从走上巡检路线的第一步起,安全生产的责任就扛上了肩头。“操作工的‘听摸查看比’已经融入骨子里了,我不但要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张恒洋说。

 

“我是操作工人,接触最多的就是现场。但现场急难险重不会天天有,就应该在平常的小事上见精神。”张恒洋觉得日常才是最广阔的舞台,基础才是企业的根本。

把工厂当成家

路过泵房,看见常流水,关上;走过休息室,看到屋内没人还开着灯,关上……这些都是他随手做的事。每个人都把工厂当家,就能节省下很多钱。

张恒洋说:“要积极参与技改技措,更要关注做好眼前的事。”

两台加热炉共用一套余热回收系统,造成两台炉子负压,氧含量波动变大。同时因为燃料气组分因氢气偶尔并入影响,也造成氧含量波动。

“炉子热效率低,用的燃料气就多,也就费钱。”一有空儿,张恒洋就琢磨省钱的招。上面有烟道挡板,下面有风道挡板,风机有旁路,引风机有碟阀……找到那个点,提高热效率。

“在处理量不变的情况下,我就把炉堂的烟道挡板稍微开一点儿,把上面的热风抽出一些,与换热器换热,炉堂再进来的风就是热风。这样就能降低燃料气的消耗。”

“通过调整控制点,让氧含量达到合理水平,还要防止炉膛二次燃烧。”张恒洋从小入手,从细深挖,解决了装置耗电量大、蒸汽消耗过多、新鲜水使用方式不合理等多项长时间困扰车间的难题。几年来,他参与提出合理化建议29项,创效900余万元。

他说:“每个人都是企业有机体的一个小分子。一个分子单拿出来,作用看不出有多强大。但很多分子集中在一起,会形成反应,做成的事也完全大于分子加分子的概念。”

    

    一枝独秀不是春。从复转军人一步步走出来,张恒洋知道复转军人最缺啥。那就是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

百花齐放春满园

车间复转军人占操作工总数的三分之一。张恒洋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一切都从相对基础、简单的说起。

“咱那个反应器,今天换催化剂了。第一床层是精制,下面是裂化,再下面又是精制,下面两层又是裂化。为啥这么换?”张恒洋用最通俗的白话讲起催化剂更换的事。

“为减油增化,更换催化剂、换塔盘,我是全程跟着的。有的人不知道,说的时候就配合拍摄的照片。这样,大家能有兴趣。”张恒洋说。

他觉得交流分享的时机也很重要。一次,夜班巡检串牌时,屋里看表的同伴没看住反应器床层温升。他意识到同伴没整明白这个地方。他当即从原料组分变化、反应特点、控制要点等抽丝剥茧,分析超温的原因、可能引发的结果、具体如何调整,提升装置驾驭能力。

他的“授业”不局限在业务培训上。平常的隐患处理,每个装置发生的经验教训,车间、工厂传达的案例……有空的时候,张恒洋就和大家说一说。用他的话说:“有好的经验、方法,就愿意和大家分享。”

班组操作工余恒晶说:“复转军人都没接触过化工。他参加公司大赛能获奖,我们都挺惊讶,也挺激励的。他知道倒班工人的辛苦,理解学习的困难,能够站在工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讲的内容更容易接受一些。”

在他的带动下,车间复转军人业务技能持续提高,多人在工厂组织的比赛中获奖,一些人已经成长为优秀的一线操作员。

 

一路走来,张恒洋昂扬奋斗。他苦学知识、苦练本领,一路向前,根源在于他感恩党的培养、企业的舞台,坚定政治理想信念,怀揣满满正能量,坚持用积极的行动践行做一名好员工的初心。

肯定我在这

2022年3月8日,张恒洋下夜班,大休。由于疫情影响,当天的通勤车取消了,大家集中在厂前等候的时候,车间开始统计驻厂人员。

“那个时候,是工厂最需要人的时候。有的已经隔离在家出不来了,岗位明显缺人。无论从班组骨干说,还是党员身份说,都得站出来。所以不管家里有什么困难,都是没有困难。”张恒洋说。

“肯定我在这!肯定没问题!”

前两次驻厂,都赶上张恒洋所在的三班。第三次驻厂,工厂考虑让其他班组驻厂。张恒洋主动请缨替补缺员。

随着公司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张恒洋作为车间高级技师接受了蜡油加氢装置的审图任务。

他说:“那套装置的工艺更复杂,操作难度也更大。流程图已经在我们这了。技师以上的,每个月必须在流程图上找出10个问题。一边对比学习,一边找问题。”

随着不断的成长,张恒洋对好员工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以前觉得把工作干明白,就是个好员工。现在看,干好工作是每名员工最基本的素质,这远远不够,还要进一步充实自己。”

立足岗位、脚踏实地,张恒洋用心中的光照亮脚下的路,以行动诠释着劳动的光荣与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