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石化公司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全面铺开,各现场机器轰鸣,土地翻新,桩基崛起。吉林石化正以一天一个样的速度向着可见的未来前进。
装置只是未来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也在悄悄地更新。这另一部分就是吉化人。他们正在培养或者正在成长为新一代的吉化人。他们将肩负起新吉化的新使命。
边生产边建设边培养人才,这是吉林石化公司乙烯厂的新常态。他们以当前的平稳生产为核心,以传承吉化历史为基石,努力为吉化的未来培养新型人才。一批参与项目建设的60后、70后、80后、90后正呈阶梯状,一代带着一代,一代学着一代,奠基一个新的乙烯。
升级的基石
1996年,东部乙烯建成投产,大学毕业的王明臣来到工厂,扎根到乙烯车间,一干就是30年,经历了从建成到改扩建。他也从一线操作人员、技术员成长为乙烯专家。如今工厂再建新乙烯,这时他已是一级工程师。“管理乙烯装置真是辛苦,可也真是锻炼人。我也要把我的技术和经验留下来。”王明臣说。
为了乙烯装置的平稳运行,他甚至将近一年未吃上家里的饭菜。他曾连续8天坚守在装置现场,累计睡眠不足4小时。他曾创下14天完成711个碰头点改造而未发生一处错误的业绩。他对乙烯装置的操作方法、工艺规程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他所积累的经验。
于是王明臣成为转型升级120万吨/年乙烯装置生产筹备领导小组的关键人物。
他组织项目基础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审查;负责与工厂现有装置相关的基础设计及施工图设计方案的确定及审查,以及涉及到的所有审批专项试车方案、操作规程、操作卡、工艺卡片等等技术文件。
他带领组员审查项目初步设计、施工方案;参与项目建设“三查四定”;监督检查设计、施工、安全质量和监理效能等。
从进入项目组那天起,王明臣的时间表就没有停下来过。
“工厂要求在4月中旬完成转型升级项目生产准备工作纲要和工作计划的编制。”时间紧迫,王明臣牢牢把握住每个时间节点。
然而,他的另一个重要责任是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递给骨干。
开停车过程中超温超压、物料泄漏、管线冻堵、聚堵、串料、串压、仪表失灵、设备设施损坏、火灾闪爆等等,这些技术细节都是王明臣要详细交待的。
指标异常处不一定是有问题的点,应该从原理上分析问题出在哪个部位,而不是只盯着问题发生的指标。这是王明臣的经验之谈。
“在处置中毒、坠落、打击等人员伤害中,需要经验丰富、业务熟练、流程熟练、头脑清醒,要有大局观和整体判断、处理能力,要有担当、有胆识、有魄力,将小事故能控制在萌芽状态。”在谈到安全生产时,王明臣肯定地说:“人才是所有因素的基础。”
李文国是个60后,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历任动力车间主任、公用工程车间主任、供水车间主任。主编了《乙烯厂环保管理工作指南》,曾作为骨干参加了集团公司组织的HSE管理体系审核。
在接到项目组任务后,他昼夜不停,连续一个月查老装置工程设计图纸。老装置地下管网拆除是件很复杂的事情,地下清障要做到心中有数,他一边要研究老装置设计图纸,一边跟设计院研究新项目设计图。
“设计院只要是提到哪个管线的走向,我就要做到第一时间在图纸上找到这条管线,给设计方提供依据。”李文国翻阅了上千张图纸和电子文档。有些文档属于涉密文件,既不能带走,也不能照相,他就在档案室查阅,一查就是一天。“在单位电脑上能查阅的,我都尽量在单位查,查着查着就到晚上8点了。”李文国说。
在项目组成员表中,有14人是王明臣、李文国这样的老员工,吉化作风和“四种精神”在他们身上各有不同的闪光点,他们本身就是吉化发展的基石。
“有一次高密聚乙烯通过腾讯会议开会,一直开到凌晨2点钟,老专家们个个精神抖擞,让人佩服。”一名员工说。
冲顶的中坚
在乙烯联合车间“姜涛工作室”,培训组长纪凡刚正指着大屏幕上放大的工艺流程图讲解着,下面坐着四名员工安静地听着,时不时在本子上记录一下。这是正在进行的“一岗精、多岗通”培训。
乙烯厂结合目前装置人员情况,抽调部分操作骨干和近年来入厂的高职生,做好骨干力量先期配备和培养,并为后期转岗人员培训打好基础。目前来参加培训的6人,便是工厂着重培养的骨干力量。
纪凡刚、卢春阳、张贺都是80后,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操作经验。他们虚心向王明臣、李文国等技术专家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更加精进。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正确的知识和经验再传授下去,继续培养出一批骨干。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规范、一个标准的理解不到位。我们能从老专家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们现在不到一定年头,不去经历,一些重要的经验就不具备。”纪凡刚说。
培训采取师带徒的精准传帮带方式。精是为了有效,而要达到有效的目的,除了精,还要肯吃苦。6名青年骨干来自不同岗位,需要边生产边学习边干项目,有的刚下夜班便要参加培训。
新装置需要80名操作骨干,项目组要选拔苗子。今年公司有乙烯装置操作技能大赛,他们要求所有一线人员参与。培训组把基础知识、流程图放到技能大赛题库中,结合未来需求展开培训,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120万吨/年乙烯装置是转型升级项目里面积最大、流程最长的装置。将培训人员拉到现场学习,眼见手摸,有感学习,更有利于技术的理解和吸收。
2月份,车间新分来4名大学生,机动科科长常政刚每天将他们带在身边遛现场,手把手教他们设计生产大纲和生产初步方案。
白天会议比较多,教学员们基本都在晚上学习。“学完生产大纲才能讲工艺流程图,学习是有计划循序渐进的。他们成长很快。”常政刚很欣慰。
目前航空煤油装置正在进行管线封堵,常政刚不放过这个机会。他带领大学生们进入了现场。
吉化的未来
师傅领进门,修行不仅在个人,还有一个比学赶帮超的火热的环境。制度保障,老专家传授,教师们指导,90后的学员们可谓劲头十足。
李亮亮参加工作8年,已经达到工人技师水平,在项目组的学员中可谓佼佼者。他给自己制订的目标是“一岗精、多岗通”,将理论知识与工艺设备掌握得更加精细化,最终能够指导全装置开车。
“每次学完之后,还要在脑子里一遍遍过,加深印象,这样才会理解更深刻。”李亮亮说。
在编制120万吨/年乙烯装置生产指挥方案时,李亮亮和80后的李光远利用三天时间,每天晚上工作到12点,不但将新装置指挥方案编制完成,还将工厂级的生产指挥纲要和计划编制完成。初稿64页,3万字,其中包括新建项目组织、人员、QHSE、技术、管理、合规、物资、资金、营销及外部条件准备等十方面任务。年轻人就是有初生牛犊的劲头。
边生产边干项目,很辛苦,但也有收获。项目组在设备招标采购上,跟踪审核一些基础方案,保证采购的设备达到最优。在30%模型审查过程中,李亮亮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对模型提出17处不合规的地方,设计公司进行了改正。在查看PDF工艺流程图时,李亮亮感觉液体炉技术参数跟自己估算的不一样,他当场向技术人员提出问题,最终设计公司修正了参数。
新老乙烯装置在设计上有管线碰头,需要查清外管廊的情况,不能影响设计院进度。项目组学员郭党对分离和压缩岗位比较熟悉,下了夜班后,他得知情况便直接去了外管廊。从8点一直查到11点。他爬下爬下,从管廊上下来后,浑身是泥,像个泥猴儿,连安全帽都变了颜色。
6名骨干要带出15名骨干,15名骨干再带出30-40名高技能人才,最终将培训出80名合格操作员参与新装置的生产运行中。
转型升级项目是吉化的一个台阶,要迈上这个台阶,需要一代又一代吉化人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