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戴厚良董事长在油田调研时,作出“既要做好油气主业,也要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努力打造千万吨规模综合能源新高地”的指示要求,为青海油田的发展锚定新坐标、明确新定位、赋予新使命。
2022年,青海油田借助党的二十大的东风,锚定高质量发展的定位坐标,坚持稳中求进,深化创新创效,全面推进做强勘探、做细开发、做精炼化、做大新能源的“四大战略,全年新增油气三级储量超过1.8亿吨,生产油气当量710多万吨,实现利润同比增加近12亿元……
这个成绩单与其他大型油气田相比也许不算耀眼,但对于青海这个高原油田而言却是来之不易,极大提振了广大干部员工的发展信心。
油田是一个连续开发近70年的老油田,经过接续接力发展,建设成了青藏高原上唯一的油气能源基地。然而,在新形势下,油田也暴露出了储采不平衡矛盾、成本高企矛盾和风险防控矛盾的“三个短板”。
面对不足及由此带来的压力,青海油田立足实际,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定力。“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崇尚创新的导向、突出注重协调的导向、突出倡导绿色的导向、突出厚植开放的导向、突出推进共享的导向,致力于打造千万吨规模综合能源新高地。”油田执行董事、党委书记石道涵对记者说。
厚植资源沃土 打造油气主业高地
资源是油气能源企业的基础。推进高质量发展,关键在资源,重点也在资源。
资源稳,油田发展的底盘就扎实。针对油气田稳产难度增大,新增资源劣质化趋势加剧等发展难题,油田扎实推进增储上产工程,着力提升资源掌控能力和油气开发水平。
油田树立增加经济可采储量理念,石油勘探以新区发现和落实规模为目标,集中勘探英雄岭、加大页岩油勘探,精细勘探柴西北、柴西南;天然气勘探坚持以谋求突破为原则,主攻煤型气、深化生物气、探索油型气;风险勘探坚持解放思想,创新理论、深入研究,确保战略突破。
2022年,油田取得了英雄岭页岩油勘探持续突破、牛中天然气勘探获得新突破、柴西北实现新区扩展、干柴沟实现立体扩展、老油田实现扩边增储五大成果,超额完成了增储目标。其中,《柴达木盆地牛中牛东地区油气勘探》《柴达木盆地柴西红沟子地区上干柴沟组碳酸盐岩油藏勘探》斩获中国石油油气重大发现成果二、三等奖,奠定了高质量发展的资源基础。
如果说资源是发展的“底盘”,那么开发就是效益的“方向盘”。
油田以开发问题为导向,在原油开发方面,围绕“降低递减率、提高采收率”两条主线,突出精细油藏描述、水驱挖潜、措施稳产、问题井治理和机采系统提效,老油田自然递减率比计划降低了0.31个百分点,连续22年保持了200万吨以上稳产。在天然气开发方面,重点打好控水、治水及防砂进攻战,建立了经济、技术双评机制和涩北气田水侵区“2221”标准,打造“规模化、连续化、个性化、智能化”排采工艺模式,全年气区综合递减控制在了8.2%以内,实现了年产6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持续稳产。
厚植新能源沃土 打造转型发展高地
柴达木盆地有着广袤的沙漠戈壁和丰富的风、光、热等新能源资源,是一个新能源潜力无限的“聚宝盆”。
那么如何把优越的区位优势变成油田绿色转型发展的胜势,加快融入青海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战略布局,建设油气和新能源全面融合发展的“低碳能源生态圈”?
乘着党的二十大的强劲东风,油田紧盯国家“双碳”目标,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明确了“油气并举、以气为先、新能源并重、上下游一体”的发展布局。“十四五”期间,青海油田按照“三步走”总体部署,加快推进光伏、风能、地热、储能、深层卤水、CCS等新能源业务的发展。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当量达到150万千瓦以上的规模;到2035年,绿色低碳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关键指标进入上游企业前列;到本世纪中叶,新能源占比持续提升,实现碳中和目标,全面建成具有高原特色的世界一流综合能源基地。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干出来的精彩!
2022年,油田获得新能源指标240.1万千瓦,完成年度目标的100%;实现清洁能源替代量9.62万吨标煤,完成年度目标的120%;计划实施的9项新能源项目,目前已完工2项。其中,花土沟基地办公楼屋顶光伏项目已经建成投用,利用已有矿井改造的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已经累计注气300万立方米。另外,格尔木燃机电站重启配套光伏建设项目、200兆瓦新能源清洁替代项目、BSK1项目、卤水综合利用中试项目等新能源项目已经全部启动。
油田新能源业务已经驶入发展快车道!
厚植深化改革沃土 打造精益管理高地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面对发展的短板和瓶颈,破题的唯一方法就是改革。
油田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以保障能源安全为己任,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围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变革、构建市场化经营机制、深化改革攻坚专项工程、强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五个方面,部署了58项具体改革任务,挂图作战,精准发力,有效激发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合力和活力。
以改革为高质量发展增动力,既在战略上布好局,也在关键处落好子。青海油田通过“大部制”“大岗位”等举措,推进组织机构扁平化,压减机构290个;严控两级职能部门机构和人员,精简管理人员150人,压减幅度8.6%;调剂转岗162人,油气主业人数同比上升0.6%;推进后勤业务第三方服务模式,输出劳务人员609人;按照“权责对等、科学授权”和“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的原则,对97项管理事项进行梳理分析,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流程,赋能效率提升。
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推动业务归核化发展和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创新,新型采油气作业区建设达到100%;全面完成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市政社区、医疗卫生、离退休社会化管理等企业办社会职能剥离移交,初步建成与油公司模式相配套的生产组织模式,发展动力更为强劲。
聚焦结果导向,构建了薪酬收入与贡献大小相匹配的薪酬分配模式;以“三增三降三提”为目标,打造提质增效“升级版”,2021年实现提质增效近22亿元,2022年完成提质增效22.48亿元;深入开展亏损业务专项治理,实现减亏近3亿元。
实施强根铸魂工程。党建引领、同频共振,是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所在,也是油田锻造高质量党建,提升企业治理效能的攻坚所向。青海油田党委始终坚持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着力构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和专业水平。聚焦基层抓党建,强化基层党建“三基本”建设与“三基”工作有机融合,推进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统一。探索“互联网+党建”工作新模式,把党对新兴领域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将红色党建优势切实融入改革创新发展的大潮中。
厚植科技创新沃土 打造人才强企高地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油田瞄准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围绕油气主业和新能源业务,抢占科研、技术、人才、平台“四个制高点”,围绕油气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业务链,让科技创新为油田高质量发展强基赋能。
2022年油田完成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76%,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应用率95%,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新增申报发明专利48项,数字化油田建设推进计划完成率96%。
油田借“外脑”搭建“科研大平台”,协同集团公司勘探院成立“柴达木研究中心”,加快“一室一中心”建设和青海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创新形成了符合柴达木油气勘探开发实际的新型成藏理论模式和特色开发技术体系。
“青海省高原咸化湖盆油气地质重点实验室”“青海省油气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评青海省2022年度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其中“青海省高原咸化湖盆油气地质重点实验室”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科技任务4项,省级科技项目2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核心以上论文67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青海省油气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并完成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44篇,授权发明专利9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第一资源,油田大力实施人才强企、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今年以来,青海油田打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成为了人才强企的突破口。”人事处处长刘志刚介绍说。
2022年,油田以“人才强企工程推进年”为抓手,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人才关键环节,从“人力资源规划、教育培训、人才库建设”三个方面入手,配套34项重点工作、118项主要措施、264项主要内容的“施工图”和89项具体工作的“运行表”,建立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储备库81人,拟定“石油工匠”重点培养对象47人,对32名优秀对象进行一人一策培养,油田员工史昆荣获2022年度“中华技能大奖”,打开了人才强企战略的新局面。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在新的起点上,油田将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奋力跑出更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