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美学之路的探索实践

    期次:第5498期    作者:□彭烟霏

2022年,我作为作者参与到由《中国石油报》副刊推出的专栏“节气丝语”,进行相关节气的写作。这个栏目整整24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石油文化无缝对接,探索石油文学的当代途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从科普介绍到原创呈现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24节气倒计时惊艳了世界。这一主题,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引起社会的广泛共鸣。受此启发,国内很多媒体都在2022年做24节气专栏。“节气丝语”栏目与众不同的是,其他媒体都在做科普或者小知识介绍的时候,他们却选择了原创,做出石油人眼里的节气与石油勘探开发的联系。

其他五位石油作家第广龙、王友花、胡岚、崔英春、刘玲和我分别来自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松辽盆地、四川盆地。在这次创作过程中,我们踏着24节气的节奏,随季节的变迁,讲述了农耕与石油的故事,也讲述了中国由农耕社会向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24篇散文随笔,诠释着石油美学,更诠释着石油人与时代、与社会的血肉联系。如同开栏语所说:展示中国石油融入自然、和合共生的燃情画卷,带领读者在气象万千中,感受传统农耕文明走向现代工业文明进程中的石油力量。

 

从行业写作到社会写作

 

24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经典,早在2016年就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依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将全年划分为24个等分,对应每一个节气。节气不但指导农耕生产,更滋生中国古代哲学。

通过对24节气创作实践,石油作家找到了一条更宽阔的道路。不再局限于写石油本身,不再局限于写石油勘探开采的过程,而是用社会的眼光、当代的眼光、历史的视觉重新审视石油,把石油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从2020年开始,集团公司天然气当量首次超过原油产量,意味着天然气时代与社会、经济、民生的联系更加紧密,所承担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更大。对石油文学和石油作家而言,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赓续文化传统,与时代同频共振,承担起文学艺术的历史责任,是摆在广大石油作家、石油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松辽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的主产区。盆地如一只巨大的碗,既是农业的饭碗,更是国家能源的饭碗。

巴蜀灿烂的农耕文明,使其获得“天府之国”的美誉。东北地区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已是中国粮食主产区。黄土地的厚重,养育了多少中华儿女。塔里木的绿洲,形成了举世闻名的灌溉农业,轻关易道,通商宽农,也把丝绸之路延伸到遥远。石油勘探开发,就在这厚重的盆地展开。

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大部分是从农民转化过来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与土地、与农业的血肉联系。石油勘探地处野外,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更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

 

从单打独斗到集体突围

 

同样是写节气,我和其他五位作家所处地域环境不一样,人生经历不一样,文本呈现方式也不一样。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围绕石油主题,探索石油美学,既各领风骚,又交相辉映,正是这种多样性,让作品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

第广龙写的全部是青春记忆,是他早年在陇东勘探一线的经历。第广龙对世界的认知透彻而通达,文字朴实,行云流水;也如黄土高原的阳光,色彩鲜艳如油画。在个人的故事里,用真诚与真知,把握住了石油人奉献能源的脉搏。

王友花从黄河下游的胶东平原逆流而上,进入河套地区。头戴铝盔走天涯,是石油人的职业浪漫,也是石油人最柔软的乡愁。她在石油的行走中,寻找古典意境,如饮清茶,即使山寒水冷,也释放生命的光芒。梦中呼唤“小麦已黄,胡不归?”不知打湿了谁的衣襟。

天边的胡岚,把塔里木盆地当成自己的乾坤。在她的笔下,有天山的积雪,草原的辽阔,戈壁的寂静,大漠的落日,这是西部的大气奔放。健人沟的回响,库车山前的晚风,刀片山的峥嵘,把人生的优美转场为山川的壮美。

知性的刘玲,感应着的是节气的周而复始。一场小雪的来临,看见的是几代人的烟火,曾映照外婆慈祥的脸,也曾记取父母曾有的芳华。一代代人都在用生命的热力抵挡寒意。这一切,是走在路上的我们最深的慰藉。

来自黑土地的崔英春,生命中流淌着草原与石油的血脉。大庆会战远去了鼓角争鸣,在她笔下,黑土地、高粱红、大豆香、抽油机……天地人和谐自然。以一部创业史作为脉络,贯穿始终,传承着主旋律昂扬的石油精神,释放的是正能量。

报纸副刊更注重文化的新闻性与当代性,也注重版式设计,用赏心悦目的版式,吸引读者的阅读愿望,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在内容精美基础上,版式设计发挥了二次创作的激情,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再进行第三次创作。现代艺术,追求接受理论,优秀的作品最终通过作者、编者、读者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