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带不走的荣光

——李淑蓉与女基井的往事

    期次:第5496期    作者:文/图 杨洋 张丹 □张舜

追寻历史车辙,回首如烟往事。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年过八旬的李淑蓉老人再次唱起《我为祖国献石油》时双眼含泪,因为这首歌承载了她太多的青春记忆,而我们也跟着歌声和她一起回到50年前的嘉陵江畔。

1971年,时年30岁的李淑蓉在即将迎来第3个孩子时,接到了调动至丈夫所在的川中矿区7002队的通知。带着对新工作的期待和一家团圆的期盼,李淑蓉背着硕大的行李包,牵着老大老二,怀着老三,换了几次车,一路颠簸踏上了去武胜万善的路,但一路上却越走心越凉:没有宽敞明亮的厂房,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甚至没有一条平整的路……有的只是一片荒芜的麦田和刚搭起来的稀稀拉拉的板房。

就这样,李淑蓉成了7002队的卫生员,从此与石油结下了缘分。

7002队位于武胜万善镇旗井村二组大黄桷树旁。来到井队后她才知道,在毛主席“我们也要打超深井”的殷切期盼下,7002队肩负着光荣又重大的使命。

1971年8月10日,7002井正式开钻。

那时候国内缺乏大型专业化机械设备,数十吨的设备全靠人来拉,上百斤的钻头需要人来扛,钻井很大程度上是靠石油工人战天斗地的强大毅力在支撑,然而队上所有工人对此却毫无怨言。“7002井又叫龙女基准井,为了打这口深井,整个钻井队上下一心,都想通过这口井了解地下是否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李淑蓉说,“当时那些同事一下井,除了眼睛和牙齿是白的,全身其余地方都是黑的。”“黑”就是李淑蓉对石油工人的第一印象。

那几年,李淑蓉的丈夫总是很忙,照顾3个孩子的责任大多数时候都落在了李淑蓉的肩上。她常常一边拎着药箱,一边背着小女儿穿梭在田间的羊肠小道,为同事和村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那时井队生活是单调的,每月看一次坝坝电影是工人们最大的娱乐项目。一到放电影的日子,村民们也会闻讯赶来,和工人们一起观影,气氛十分融洽。在李淑蓉看来,那段日子虽苦,没有像样的住房、很久都吃不上一次荤菜,但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日子却总是格外香甜的。

1976年2月27日,一阵鞭炮声响彻了整个村子,以为是演习的李淑蓉来不及反应抱着药箱就往钻井平台冲,结果却是钻井成功了,1668天的艰苦付出终于迎来胜利。工人们兴奋地将工帽抛向天空,呐喊欢呼,历史的瞬间被永远定格——历时5年、先后使用598个钻头、井深达6011.6米的7002井——龙女基准井,终于成功完钻!

《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四川日报》相继报道了这一举国同欢的好消息。女基井的钻探成功,不仅仅在当时世界超深井的名册中庄严盖上了“中国印”,还创造了当时国内“三个第一”:第一口超深井,第一口采用边际负荷法设计套管柱的井,第一口成功利用静止高温高压凝结试验方法进行固井的井。同时,通过这口井,地矿部门进一步研究出四川有18个层位可以开采天然气,而且除天然气外,盐卤、黑卤、黄卤也很丰富。

初到7002井时,小女儿才呱呱坠地,离开时女儿已经5岁。“我可是真正的‘龙女’!”李淑蓉的三女儿常常打趣道。从事石油工作的几十年间,李淑蓉始终陪在丈夫身边,钻井队在哪他们全家就搬到哪,孩子的学校也是换了又换。

时光飞逝,50年也已过去,但谈起这段回忆时李淑蓉依然眼中有光。通过李淑蓉的讲述,7002队的一张张笑脸仿佛依稀就在眼前,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她所在的时代石油人战天斗地、人拉肩扛、永不放弃的意志与决心。

2020年,当年在井队嬉闹的孩子也都快退休了,李淑蓉一家再次故地重游,几间斑驳破败的砖瓦房,已没有了当年的人声鼎沸。但值得安慰的是,他们心中曾经高耸的采气树,已被川中油气矿精心修缮保护起来,女基井正以一种新的身份——石油精神教育基地,继续传递着石油人不畏艰苦、勇于拼搏、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女基井故事已然成为往事,但属于川中石油人的攻坚故事还在延续。李淑蓉说,期待新时代的石油人继续发扬老一辈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学习铁人精神,为祖国找油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