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油田首个光热替代示范区成功投运

    期次:第5511期   

本报讯(通讯员  许明飞)近日,采油工艺研究院技术团队赴刘官庄5号井丛场,调研光热替代示范项目投产运行情况。这是大港油田建成的首个光热替代示范区,于今年元旦投入现场实施并开始试运行。采油工艺研究院承担此项目整体方案编制工作。

刘官庄5号井丛场隶属于采油二厂作业三区,有11口二氧化碳吞吐油井,其中9口抽油机井,井场日产液184.74立方米,日产油20.58吨,含水88.86%。该区块属于“稠油—特稠油”油藏,原油具有“高密度、高粘度、高胶质沥青质及低蜡、低凝固点”的“三高两低”特点,加大了原油输送难度。

实施优化前,井场抽油机井筒伴热采用传统电伴热、水伴热工艺,产液井高架罐电加热,加热炉加热后拉运,井场用气为拉运压缩气,存在高耗能、高碳排、高运维等多种问题,已经不适应“清洁化生产”新型地面模式的新要求。

为此,采油工艺研究院技术团队积极开展新能源替代优化研究,与相关单位多次评审、研讨,优化采用“光热+储热+空气源热泵+电辅热”新工艺,替代传统的电加热和燃气加热,为井场掺水、外输及井筒伴热提供热能,实现了井场化石能源零消耗的清洁生产。成功投运后,每年可节省电能消耗170.17万千瓦时,节省燃气消耗29.8万立方米,按照碳排放指标计算,每年可降低碳排放2149吨,助力油田清洁低碳、降本增效。

该示范区的成功投运,标志着新能源替代技术在新型地面模式建设中“扎根落户”,为后续“清洁化生产”积累了经验,更为新能源新工艺新技术在新型地面模式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