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快乐赶场天

    期次:第1056期    作者:曹娟

去忠县大岭乡的盘山路黄土飞扬,载着我们的车从山脚跑到山顶花了两个多小时,其实这山海拔也不过900多米。

“要到了,看,那就是你们的井站”。好心的师傅安慰大家。我看着外面,群山苍茫,阳光灿烂。此时正是九月,漫山遍野的桐油树都挂上了果实,青涩、饱满,荡漾着渴望成长与丰收的光泽。

格局简单的池10井就匿藏在桐油树、松树林的包围中,采气树一枝独秀立在站场中间。我的采气生涯就此平静地开启在阵阵松涛声里。

池10井是口好井,每日平平稳稳产出十几万方气,带水极少。求积仪24小时划动着轨迹,静差压走势基本一马平川。

那时井站值守还没有轮换,每日上班、吃饭、睡觉就像有规律的产气日志,动态极少。老师傅尚能一茶一电视自娱,我和柳柳她们几个年轻的就喜欢在围墙外转转,扯几根葱子蒜苗和老乡聊聊天,与外界也算有点接触。

就盼着休息时间能遇到赶场天,虽然要走十几里路,我也甘之如饴。

赶场日,天亮就出发,我们背着背篓行走在山间,感受浓雾如川剧变脸,一会儿遮天蔽日看不清前方的路,瞬间又随风消散露出远远白线似的长江。东边渐变成玫瑰绯红,预示着一天美好光景。

场口上数日不见的“豆腐西施”风采依旧,又白又胖的圆脸被风吹的像朵映山红,看见我们就扯开了嗓子:“石油妹儿,今天的豆腐嫩的很,快点来买几斤,一会儿就没得啦。”班友倒是接得快:“来,大老远的就是来吃豆腐的。”“西施”笑得花枝乱颤毫不生气。

一群回乡的打工仔操着听不懂的普通话在旁边起劲哄笑调侃,他们梳着飞机式的发型被发胶固定的纹丝不动,颈上一圈长长的白围巾随着动作摇晃。九十年代初的男青年们紧跟着港风潮流打扮,觉得披件风衣煞是潇洒。

班长到底年龄大些稳重点,迅速收住笑容严肃地说:“走。”我们目不斜视、充耳不闻开进街心。狭窄的大岭乡街道就像蓝色的涨满水的小溪,我们眨眼就被卷进统一蓝色着装的人潮中。几个女孩穿着紫色的工衣,就像小小的紫菱花开在水纹上。

我不会讲价,也不会看秤,更不会像班长他们争吵般的谈价。“豆腐西施”每次拍着胸脯向我保证满街就她家豆腐最价廉物美,卖苹果的把秤尾翘得老高,缺斤不至于少两倒是日常。

站外老乡说,不整你们整哪个,谁叫你们是石油队的,就算你们不穿工衣,她们早把你们认熟啦。

场上除了卖菜卖水果的,还有剃头卖锅碗瓢盆打药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得很。我曾用老式相机拍过这些场面,可惜相片早已丢失。

赶场天看剃头最有趣,这个在城里是看不到的。剃头匠一头挑着镜子箱子一头担着热水,有人来理发,热水一淋,剃刀一晃,抱着头唰唰唰操作。不一会儿,只在电视里看到的瓦片头就出现。我看着那个憨憨的年轻农民变成土改时的干部,忍不住笑了起来,估计是知道我在笑他,顶着瓦片的那人脸上有点扭捏。

午后,场散啦,喧嚣过后就是分外的冷清,人群退潮后就露出了扔满菜叶瓜皮的石板街,承载了太多热闹的老街显得疲惫万分。贪心的我背着满满一背篼菜,恹恹走在回去的路上,班长和柳柳她们换着帮我背了很长一截。回站后我就在他们的杀鸡剁肉中沉沉入睡,直到柳柳把我喊起来隆重开宴。班长的做菜手艺确实不摆了,满桌色香味俱全。

28年一晃而过,赶场的快乐岁月现在再也无法体会。超市里精美货物琳琅满目,淘宝网上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服务员、主播们的笑容就像职业装整齐划一,看着她们我还真怀念“豆腐西施”狡黠的不明笑容。其实“西施”也不是每次都占我的便宜,她也常送我些自家产的李子、樱桃、梨子,让我感动半天。

现在的单井合并入中心站,开设了员工食堂,自有人送菜做三餐,90后、00后的采气人,上岗生活衣食无忧。我羡慕着今日的变化他们的幸福,却又怀念赶场天的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