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洪珍
“开始!”采油一厂输注作业区办公楼前,随着裁判的一声令下,污水处理班组员工田军迅速拔开正压呼吸器的快速接头、调整肩带腰带、打开瓶阀观察压力……动作熟练而敏捷。
“从背起到放下用时27秒,是目前最快的速度。”裁判话音刚落,立刻有人站出来表示:“我能比他更快!”
这是采油一厂输注作业区“周五培训大课堂”技能提升赛中的一幕。年初以来,围绕加快建设员工“技能预备队”和“战略预备队”的目标,该区采取铺路子、结对子、架梯子等方式,开展多样化培训,着力解决新员工技术力量薄弱、重点岗位人才断档的问题,为作业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丰富培训载体,“菜鸟”变“熟手”
多年来,输注作业区在员工中持续开展每天一问、每周一练、每月一考的“三个一”技术培训活动,每天利用班前会、干部值班的时间,以随时随地问答形式进行提问;设置“周五培训大课堂”,由技术员、技师、安全员采取不定时间、不定地点的方式,为员工开展实地操作授课;每个月末对员工进行一次集中考试,循序渐进提高员工综合技能。
为使新调入的员工实现独立上岗、青年员工尽快成长为生产骨干,输注作业区还开展“工艺流程我来画”“岗位知识大讲堂”“经验技术一招鲜”等特色活动,通过画流程、编讲义、学技巧,让每名员工既是岗位上的老师又是课堂中的学生。
“编制一份讲义,相当于将岗位知识重新全面地学习整理一遍,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弱项,既是一个传授的过程也是对自我的检验和学习。”青年技术员孔健经过4年磨炼,已从一名“菜鸟”成长为生产应急处置的“熟手”。
看徒下“菜碟”,培养多面手
11月22日,原油处理区域脱水岗,高级技师高振山带着徒弟张靖松进行日常巡检。小张手里拿着本子和笔,把师父讲的重点问题及时记下来,碰到疑惑的地方,就拽着师父问个不停。
为聚集人才梯队后续力量,培养一支素质好能力强的员工队伍,输注作业区按入职时间分批次,依据技能水平划层次,根据职责能力定岗位,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培训。发挥青年员工起点高、接收能力强、可塑性强等优势,在“导师带徒”中,为青工严格选配德才兼备、业务能力强的老员工当导师,在传技能的同时,也传思想、传作风,以此培养技能素质“双在线”的人才。
此外,输注作业区还打破岗位、业务、班组的固有界限,让员工按性格、特长、喜好自由组合。日前,原油处理和污水处理两个班组联手,将有共同爱好的员工搭配到一个夜班班组,方便交流沟通。污水班员工李俊杰和原油处理班员工张爱娟两人都喜欢新媒体制作,工作之余,她们经常带领班组同事一起拍摄制作短视频,展现作业区干部员工良好风貌。作业区三个一线生产班组还实行多岗位轮训制度,将重点员工派到不同的岗位锻炼学习,培养“一岗精、两岗通、多岗会”的青年人才。目前,作业区多名青工已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生产骨干,在作业区重要生产岗位和应急处理中崭露头角。
铺设“快速路”,助力有志者
“没想到我刚到作业区2个月就能当上班长,既有压力也有动力,我一定会珍惜这次机会,踏踏实实做好岗位工作。”原油外输班副班长马献勇说。
针对过去骨干员工发现不及时、储备不充足等问题,输注作业区将生产发展需要与员工成长进步相统一,把最合适的人放到生产发展最需要的地方。着力构建“三需要三培养”机制,即把生产一线作为培养员工的“主战场”,把急难险重任务作为锻炼骨干的“磨刀石”,把培养锻炼作为选用后备人才的“试金石”,有计划有安排地将一批敢担当、能扛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员工纳入“技能预备队”和“战略预备队”人选。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班站长协会交流、采油厂骨干培训等方式,建立完善人才常态化培养机制,确保人才梯次接续、结构完整,全面适应油田公司数智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需求。
为持续激发员工队伍的学习热情,输注作业区制定了《输注作业区员工培训管理办法》,对培训内容、考核方式、奖惩方法等进行详尽规定,将培训纳入评优考核范畴。今年年初,作业区创新班长竞聘制度,打破入职年限、用工身份选出一名大班班长和两名横班班长。生产骨干任用制度的创新,极大激发了员工创新创效的工作热情,为员工开辟了一条绿色快速成长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