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王文韬)石油工程研究院聚焦夺油上产需求,争一流、站排头,做好工程技术支撑,破解现场生产难题,保障了埕海新区海上平台首批3口水平井成功实施注水。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分注、分采、天然气吞吐工艺设计72口井,现场技术服务56口井,日增注860立方米,累计增油10790吨。
攻关特殊井型注水配套技术,满足埕海新区转注需求。埕海6井区地层压力递减快,难以稳定生产。为满足油藏对该区块井尽快转注的需求,石油工程院组织技术专家讨论攻关,发挥白加黑的科研精神,制定完成95/8”套管注水完井方案及工艺设计,研发特殊尺寸封隔器等配套工具。充分论证、试验后投入应用,完成首批埕海1-1-8H井、埕海1-1-14H井、埕海1-1-6H井共计3口井转注,施工成功率100%,日增注280立方米,井组泵吸入口压力恢复1.36兆帕,及时补充了地层能量,实现埕海新区油田注水井新突破。
持续优化软锚定精细分注技术,实现低负荷安全解封。采油四厂注水井受水质影响,分注管柱中金属锚瓦类工具易腐蚀结垢硬卡,尤其在深斜井中,上提解封负荷大易造成大修,影响油藏分注计划。石油工程院组建技能创新团队,持续优化软锚定精细分注技术,形成桥式分注、无缆智能分注、套保合注三种软锚定注水技术。在板桥、埕海油田应用17口井,施工成功率100%,实现5兆帕反洗井安全解封、重复坐封。
智能分采技术首次应用于板桥油田,分层生产显著效果。板南3-7井位于板南3-5井断块,措施前日产油2.85吨、含水93.4%,层间矛盾突出。为控制该井含水率,提高生产效益,石油工程院技术团队与采油四厂地质、工艺、修井专家充分论证协调,分层生产馆陶14号层与东营26、27号层。经过优化措施工艺设计、合理设置配套工具参数、紧密组织现场实施及不动管柱控制分层生产转换,板南3-7井增油降水效果显著,含水率降低32.6%,目前累计增油2635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