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表弟结婚,回到阔别已久的开江,想想上次回来已是一年前了。
开江地处川东地区,是紧邻大巴山南麓边上的一个小平原,犹如一个聚宝盆。开江无江,县城只是两条小河流穿越而过。
我是宣汉人,因父亲工作在开江,从小在开江长大,对开江具有特别深的情感。随着父亲退休,我工作离开,现在回开江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每次回开江总是第一时间去吃心中念念不忘的“格格”。“七个格格,七碗面。”这是开江独有的口音。这句话并不是指要七个和七碗的数量,而是开江口音把“吃”说成“七”。这是留在我记忆中的开江味道,多少年来,我一直念着这一口。
四川多竹,竹子历来备受文人墨客喜欢,劳动人民对竹子的喜欢更多的可能是因为竹子的实用性。在农耕文明时代,竹子可以做成很多生活用具,竹蒸笼就是乡村篾匠的代表作。竹蒸笼由多屉组合,可任意增减,上下屉之间必须要做得大小同圆、严丝入扣,同时得结实耐用、美观大方。“格格”就是开江人对小竹蒸笼的称呼,因为它太微小,微小到还没有拳头大,所以称之为“格格”。篾匠做好的“格格”既是炊具也是食物的盛器,可以直接上桌,在开江街头巷尾的小餐馆里随处可见。“格格”是开江美食中特有的风景,当你走进有“格格”的小餐馆,餐馆门口便摆放着一笼笼的“格格”,这是最醒目的店招,也是最直接的广告。衡量一家餐馆的“格格”味道如何,只用看店门口小蒸笼的颜色和高度便知。新开店的小蒸笼是新的,还有竹子的原色。老店的小蒸笼经过高温反复蒸煮,以及食材、油脂、调味料的反复浸润,颜色已经成了棕栗色,犹如一件件有了包浆的古董。这样的小蒸笼就好比百年老卤的老汤,能赋予食材更加醇香的味道。“格格”蒸的食材多以羊肉、肥肠为主,裹上佐料的几片肉,再垫几粒大蒜,装好食材的小蒸笼,一格一格往上扣,扣上10多格,形成高高的一摞,一只普通蒸锅一般可放三四摞或五六摞不等。“格格”透气好,待蒸锅里的水烧开后,上火蒸五六分钟,揭开盖子洒上少许花椒粉、辣椒面、香葱,一道地道的“上汽格格”就出笼了,此时闻闻香气,提筷拈上入嘴,细细品尝,滋味别样。当然少许食客,也会嘱咐老板,不要“上汽格格”,需将食材多多蒸制,待食材软烂,再来食用。“老板,吃(qi)个格格,吃(qi)碗面,面里加上海带丝,再打碗汤。”一声吆喝,这便是一个开江人在乡音里、在清晨里、在新的一天里最惬意而又简单的打开方式。更有悠闲的老者,或独坐,或两三人围坐,几个蒸格格,配上一两地道的烧酒,“哧溜”一口,再咂吧一下,很惬意。在家长里短中品味岁月的悠长,这是时间的味道,烟火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其实,美味并不一定是珍馐,开江的“格格”就有了令食客驻足开江的足够理由,这也是我在外多年,魂牵梦绕、时时牵挂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