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方气都“颗粒归仓”

———重庆气矿大竹作业区老井挖潜侧记

    期次:第5468期    作者:□特约记者 李传富 通讯员 陈翔宇

走过二十年光阴的重庆气矿大竹作业区,多年无一口新井投产,但作业区通过在老井挖潜上采取回收井筒气、复产关停井、动态调整泡排的措施,硬是在78口生产井上“榨”出了气。截至11月14日,作业区老井挖潜气量1.06亿方。

 

想方设法多产气

“翟哥,今天张2井要关井复压,趁管网压力低,先去张39井挖个1万方的井筒气,再去张13、15、17井整出几千方,就能完成月生产指标,你看可行?”11月5日,张家场中心站巡检组组长李波在巡检车上和班员商量着,看采取哪条线路干票“大买卖”更合理。这是中心站员工回收井筒气的缩影,类似工作今年已开展数十次。

各中心站对辖区气田的关停井全面摸排,逐一制定措施,利用多年积累的气田开采经验,采取间歇生产方式,不定期辗转井站收集井筒气实现挖潜,今年已回收天然气30余万方。

今年夏天,连续50多天的极端高温,双家坝增压站增压机组排温一直超高,随时面临停车。站长昝政权为解决难题,与班组和技术员反复沟通,采取操作“小循环”卸载控温和“前端节流提高进机压力”等办法降低机组温度,保障了增压机组正常运行,增气约240万方。

在达卧线、老福张线停气碰口施工中,集思广益,创新应用“抽吸回收管存气”模式,放空前流程倒换,将达卧线福张段、张卧段原料气倒入讲渡线,经月东1井进沙坪场增压机组,回收32.6万方气。

 

优化调整多增效

产水气井约占作业区全部生产井的58%,气井依靠泡沫排水采气等措施维系正常生产。每年起泡剂、消泡剂用量大,药剂费用占生产成本很大比例,落实“一井一策”、强化气井动态分析、优化调整气井起消泡剂加注制度是作业区每年雷打不动的挖潜课题。

“成19井的起泡剂加注量调整至每次加3公斤,成18井更改为每周加一次,将化排车安排到张25井按照3.3%的浓度,每次加注4公斤的剂量,一周2次的频率加注……”类似起泡剂加注量的调整,地质技术员曾娟每周都会在各中心站现场和站长沟通药剂加注效果,摸索最佳生产制度,使气井挖潜产能达到最大化。

作业区针对30余口产水气井专门开“小灶”,并点对点开“处方”,每月视气井生产对日加注量、加注比例、加注周期进行优化调整,安装井口智能开关装置,解决气井井筒积液、带液困难等问题,以低成本投入达到最佳的产出效果。成34井效果突出,日产量由0.5万方升至1.5万方。七里48井新上泡排,日产量由2.5万方升至5.2万方。通过药剂精细化管理和气井管理制度的优化调整,今年作业区泡排措施井增产9000多万方。

 

“躺平井”满血复活

凉东9井、川16井是因近年产水量大、地层能量降低等原因“躺平”的两口气井。此前凉东9井采取油套管分别加注起泡剂辅助带液、关井复压、放喷提液等措施均未复活。

作为气矿年初关停井复产的两口重点井,作业区结合历史生产动态及井下测试情况,采取制氮气举、液面探测、井下测压、堵塞物取样等工艺手段,摸清气井异常停产原因,多次商讨复产核心技术难题,编制复产方案及应急预案,将井口生产流程由油管改套管生产,制定完善生产制度,确保凉东9井和川16井成功复产。同时,技术员驻守蹲点井站,全程跟踪分析动态参数变化,及时优化调整措施对策,实施气井挖潜劳动竞赛,确保气井重启后运行顺畅。截至目前,两口复产井已稳定生产超百天,生产天然气300万方。

“作为集团公司的铁人单位,全体员工时刻践行铁人精神,在老井挖潜中勤观察、勤分析,实施定时、定人、定井分析的‘两勤三定’工作法,用挤牙膏的方式多采气,全员气井动态分析成常态,量身打造井站动态分析模板,气井产能最大化发挥。”作业区经理陈刚掷地有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