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潘文龙 通讯员 于新)勘探开发研究院扎实推进油田公司揭榜挂帅项目《低渗透油藏小10-16、枣34区块改善开发效果关键技术研究》,截至10月底,科研人员共编制调整方案4个,初期日增油108吨,累计增油8600吨。
创新理论认识,攻关低渗油藏关键技术。科研人员以“低幅构造解释,精细地层对比,细分沉积微相,识别优势储层”为研究主线,开展动静态多元信息融合分析,重新梳理构造、认识沉积和储层、认识油藏;厘定小层划分原则,完成百口井纵向精细划分,助力主力“甜点”储层准确刻画,揭开区块剩余油富集区的“新天地”,重新认识剩余油;创新低渗透油藏差异化补能效益开发理论,构建低渗透油藏“新老井互补、‘非’常结合、驱替与吞吐并进”差异化有效驱替模式,采用井网重构“四定”方法,开展油藏工程系统研究,重新认识开发层系、井网和驱替体系的目的,释放未动、低动层潜力,构建空间立体注采连通“新动脉”。
转变工作思路,助推低渗油藏高效开发。勘探开发研究院与采油工艺研究院、石油工程研究院及兄弟采油厂紧密联系,成立以企业技术专家为首的“三院携手、厂院联合”的攻关项目组。项目组成员分工协作,借鉴国内外同类典型油田开发经验、把握先进技术发展趋势,摸底两个区块基本情况、生产需求,弄清楚制约效益开发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紧密围绕“低成本、高效益”主线,打破专业壁垒,解放思想,确定攻关方向,制定针对性强的技术对策,做到成果共享,整合技术,实现交流常态化,深度融合。
经过10个月持续攻坚奋战,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共编制调整方案4个,现场实施各类措施30口,通过高效井位28口,现场实施新井5口,与设计符合率达95%。下一步,科研人员将紧盯新井动态,持续深化研究成果,推广关键技术,努力扩大技术应用范围,为油田同类油藏效益开发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