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建设国内最大天然气区的精神力量
赵培
通信与信息技术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集团公司党组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发布《文化引领专项工作方案》,以新时代石油先进文化,引领基业长青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西南油气田公司合气文化顺应发展、呼应时代、应运而生,构筑担当巨大责任、匹配重要地位的企业文化高地。
合气文化因气而兴,彰显时代价值。合气文化为时而生。以气之名,合气文化诞生于巴蜀大地,赓续自己的精神血脉,反哺这块丰饶大地和坚韧勤勉的川油人,一开始就贴上属于自己的精神符号和文化标签。
接续企业精神的文化传承。“和合共生、气美家国”的合气文化,体现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核心价值观,传承了“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川油精神,树立了新时代企业的时代新形象,构成“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石油精神谱系的重要一脉,展示了川油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忠诚无畏,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精神品质。
体现新发展理念的西油创造。秉承传统“和合思维”,以及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和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天然气业务链全过程,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厚德载物的责任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合作共赢的发展观,以绿水青山回报自然,以清洁能源造福社会,以诚信服务赢得客户,以价值实现成就员工,打造共生共荣、互利多赢的企业生态。
拉推公司价值的持续跃升。按照“三步走”规划:第一步,2025年公司产量达到500亿方,新能源业务探索起步,成为天然气全产业链创新创效标杆企业;第二步,2030年产量达到800亿方,新能源业务初具规模,建成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天然气工业基地;第三步,2035年产量保持800亿方以上稳产,新能源业务占比持续提升,并成为主营业务之一,建成以天然气为主的国际一流综合性能源企业。落地“双碳”目标,天然气在未来的低碳世界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引领二次创业的生动实践。60多年来,四川石油天然气工业建设发展筚路蓝缕、慨当以歌,为第一次创业奠定了坚强的思想意志基础。实现第一个100亿方产量用了45年,第二个100亿方用了14年,第三个100亿方用了3年,百折不挠,加速进阶。进入二次创业新阶段,呼唤更高发展质效和创新锐度,合气文化正当其时、躬逢其盛,为发展注入汩汩力量。
形成独一无二的工业文化。超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公司不仅具有了完整的产业链,确立了国内天然气产业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更获得了中国石油天然气上产主力军的地位。大责无贷是西油气质、大气如虹是西油气度、资源禀赋是发展底气,只有人,才是最具创造力的要素。从培育关注人与气和谐一体的文化着眼,发展富有天然气特色的工业文化,为丰富石油精神文化谱系,塑造企业良好形象贡献经典案例。
合气文化重在应用,突破难在升华。任何文化,不在实践中应用,接地气、聚人气,都会丧失活性和活力。只有牢牢把握天然气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阐释中传播、在融合中应用、在渗透中生长、在凝炼中升华,才能让合气文化涵育“水土”,形成“气候”。
开展主题实践,不断验证深化。合气文化的自然属性是天然气,是具有典型“气”质的工业文化。“合”是西油人的担当和奉献,“气”是西油人的气质和品格。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媒体报道,在资源发现、数智转型、绿色发展、服务民生等重点难点方面,运用文化引领和选树典型,激发创造性和活力,使文化融入中心,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策划文化传播,产生集合效应。运用形象广告、影视剧、文艺创作等方式,利用企业发展历史陈列馆、企业教育基地、外媒平台、政府平台、公司官微、内部媒体、客户公关等进行集合传播。在主流媒体及新媒体发布企业责任报告,在重要时间节点面向公众发布新闻,主动发声,牢牢掌握舆论及公众认知的引导力,让政府、客户参与和推动共享多赢。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建设过程”比“文化研究本身”的意义更重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合气文化落地应用活动,凝聚人心、提振士气,发挥铸魂作用。结合党建“三基本”与“三基”工作深度融合要求,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合气文化与业务工作的融合度。坚持问题导向,从痛点难点问题着手,展开各要素优化调整,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组织以其价值观为成长边界”。文化引领本身需要研究与实践结合,不断扩大边界和共融点。我们将不断拓展公司成长的价值观边界,谋求客户、员工、企业在更有效融合中持续成长。
筑牢思想基石“传帮带”形成坚强合力
胡可超
川西北气矿汽车服务中心党委书记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老中青结合、传帮带赓续,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川西北气矿汽车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传帮带积极作用,以文化筑牢思想基石,通过“老传新、青帮老、党带群”激发活力、凝聚合力,为川西北气矿“4251”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思想氛围和服务保障。“老传新”传递安全和责任。川西北部蜀道咽喉,山高路陡道路崎岖,汽车服务中心每年行程220余万公里,相当于每周绕地球一圈。中心通过三个“至少一次”(每班每周至少开展一次安全经验分享,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安全知识培训,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安全应急演练),充分发挥了导学相长的作用,引导和帮助新入职员工融入集体,增强了团队归属感和工作责任感。以安全经验分享为契机,老员工把多年驾驶经验形成案例,传授特殊路段路况应对、车辆性能及常见故障排查等知识,增强新员工安全行车意识,提升全员行车驾驶安全技能;以精准奖励为抓手,激发各方培训动力,鼓励创新培训方式,借力信息化、数字化,打造多元化、立体化、融合式培训模式。中心按照“一车一套”全覆盖原则,随车配齐安全知识读本、行车操作规程、应急处置方案、危险源辨识合集等指南读物,落实“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做安全放心人”工作理念,进一步提高员工安全素质,规范员工安全操作行为。中心领导实行安全联系到班组制度,每季度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桌面推演,提高全员安全防范意识,检验驾驶员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完善应急处置方案,有效保证整体交通安全。
“青帮老”帮出效率和信心。中心现有可执行任务的专职驾驶员66名,其中50岁以上人员48名,平均年龄51.9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智能技术的普及,车辆不断迭代升级,信息化办公平台陆续推出。中心不断优化培训资源,转变培训模式,赋能人才多元化发展。突出“时代性”和“实用性”,对外邀请合作汽修公司,与时俱进开展专业化操作授课,通过图文结合、新老比对,精准讲明新科技和老技术差异性区域与操作。开展技能交流、岗位练兵、实操演练等活动,营造全员学习氛围,带动全员掌握新技术、新技能。邀请气矿信息站、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专业人员开展集中培训、进行交流辅导,结合配套的平台使用手册学习,强化了驾驶员对各数字化办公平台的使用水平。创造性开展数字化辅导“反哺”行动,接受能力较强的年轻人一跃成为“师父的师父”,通过“一对一”辅导方式,采用帮助填报、指导填报、帮助检查层层递进的辅导内容,实现驾驶员对各平台熟练掌握率达100%。
“党带群”带出作风与合力。汽车服务中心共有90余名员工,党员和退伍军人占半数。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对整个员工队伍能力提升将产生积极带动作用。中心党委全面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采用“带头讲课+深入基层联系点”的走访调研方式,坚持开展“意见周征集”“思想动态月分析”的工作制度。打造“亲情文化”,以班组为单位将“五早”工作纳入日常,即:了解员工思想早、汇报情况早、探望生病员工早、帮助员工困难早、解决员工矛盾早。用家人般的温暖感染每一位员工,每一个家庭,凝聚发展合力。坚持以企业文化厚植道德根基,充分利用微信、电视、广播和橱窗等媒体平台,全面做好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理念的宣传释义,进一步涵养员工文化底蕴。在西南油气田公司合气文化和川西北气矿坚实文化的引领下,结合实际打造“油路快递员”文化品牌,引导员工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所系有路必达”的承诺,唱响“龙门山前党旗红”主旋律。
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共鸣
雷彬
物资分公司威泸项目部仓库保管工
我是名副其实的“油二代”,从出生到长大都在石油大院里,耳濡目染都是大人们经常提到的“王进喜”“郭孟和”,还有父亲心心念念的“铁人精神”。
小时候,我对一切都是懵懂的,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只有说起工作经历时,他的眼睛里会有光,也会变得健谈起来。其实我只依稀记得父亲每次要拉一大车物资出发,每趟要隔上好几天才能回家,我当时觉得很神秘,直到现在自己置身石油一线,才能体会当年作为石油运输司机的父亲“凡尔赛”背后的原因。
“文化深厚、资源禀赋的底气;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的勇气;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锐气;丹心赤忱、清风峻节的正气。”每当我读到这段话,总是禁不住有些激动。对于我这样一个从1990年就参加工作,和石油物资打了32年交道、党龄15年的石油“老兵”,总会想起儿时父辈们的身影,也会想起这么多年在物资保障一线的种种经历,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近年来,物资分公司秉承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坚持“服务保障、决策支持”定位,围绕增储上产,不断锤炼队伍、狠抓管理、做强业务,努力提升物资供应保障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奋力开创公司专业化发展新局面,为川渝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建设、地面建设等单位提供高效专业的物资供应服务。在实践中,公司培育提炼形成了以“唯实惟先、善作善成”为核心的团队精神,我作为一名普通基层员工有很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亲身参加过以“盯热点、撬难点、保重点”为工作坐标的主题党日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积极性,集思广益,提高工作精度、增加专业效益。亲身参与过将专业难点工作分入创新创效小组的实践活动,开展头脑风暴,形成专业做法。这些都是公司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提质供应链、增效油气田”的生动实践。
2020年,我主动请缨,参与到剑阁区块礁滩气藏试采地面工程项目建设。身为现场仓储负责人,我成为了物资分公司首次采用的“移动工作站”现场保供模式的“探路人”。如今,我又来到威泸页岩气集输干线项目,一干就是一年多。在现场,没有星期几的概念,虽说一个月可以回家4天,但因为爱操心,怕在电话里交代不清,基本上在家待不到两天又跑了回去。虽说妻子嘴上也有点埋怨,但她内心是支持和理解我的,是她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地守在工作现场。
女儿25岁了,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如今和我一样,也在石油一线工作。照理说两代人会有代沟,但幸运的是,我和女儿每天视频聊天,无话不谈。女儿工作地点很偏,离四川广元苍溪县元坝镇还有十几公里,她幽默地称自己是一名“守山人”。但她从未抱怨过,更多地是解决某个净化难题后抑制不住的兴奋,这应该是从小浸泡在石油文化里,把川油精神印在血脉中的表现。
文化引领发展,在我看来,文化是一种力量,一种信仰,就像现在西南油气田公司提出的“和合共生、气美家国”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因这样的精神传承变得更具合力,未来更加美好,这样的美好,我和我的家人们将共同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