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征途

谢利平:走进人民大会堂的采气女工

    期次:第5459期    作者:特约记者 丁会 通讯员 刘亚

10月16日,42岁的谢利平以基层党员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谢利平第三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前两次,她分别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走进过人民大会堂。

谢利平,重庆气矿梁平采输气作业区采气女工,扎根气田23年,从一名普通的一线工人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最美青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荣誉背后是她一次次突破自我的坚持,是朝梦想坚定而行的执着。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谢利平用拼搏实干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在时代的星河中璀璨闪耀。

 

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2022年9月21日凌晨,谢利平连夜筹备“重庆市创新方法大赛”的初选工作,这是她首次以项目领头人的身份组队参赛,所以格外珍视这次比赛。

过去两年,谢利平都是以队员身份随集团公司技能专家等一众企业顶尖高技能人才,征战集团公司、重庆市以及全国的创新方法大赛,一路过关斩将,夺金摘银揽铜,实现了能力、荣誉双丰收。

换了别人,这样的成绩可能已经足够让人满意,但谢利平却在比赛结束后,便立下自己新的目标。她说:“跟着大师参赛虽然能轻松获益,但我不能一直待在舒适圈停滞不前。”

于是,谢利平将去年认领且已解决的“含硫气田水对转水泵腐蚀”的企业级难题作为今年参赛项目,并提出31种解决方案。

这样主动走出舒适区,实现自我突破的事,几乎贯穿了谢利平整个职业生涯。1999年刚参加工作的谢利平,被分配到当时亚洲最大的脱水站——讲治站工作,复杂的设备和管线,陌生的工艺流程和生产参数,让她陷入对未知的恐惧。

为缓解能力焦虑,谢利平给自己职业生涯定下了第一个目标:独立顶岗。这意味着要了解站上流程、熟悉设备构造、掌握阀门原理、熟知生产参数等,对于讲治站这样的大站而言,难度可想而知。

2个月后,作业区组织兄弟井站班组长和员工到讲治站参观学习,谢利平以实习生的身份担任了讲治站迎检解说员,从容不迫完成“首秀”,惊艳了同期入职的新工和站上的师傅。

2000年,天东29井100万方脱水装置投产,工作强度大,对员工素质要求高,谢利平因在讲治站的突出表现,被调入该站参与前期投运工作。每天像海绵一样吸收一切有用的知识,连夜将所学知识消化,隔天便运用到工作实践中,那段时间,所有人都目睹了她能力的飞速提升。

 

在竞争中不断成长

 

3年后,谢利平早已实现最初“独立顶岗”的目标,对地面设备流程、工艺如数家珍,能轻松完成班长安排的各项工作。她说那时突然觉得工作过于舒适安逸,而自己才24岁,若不进步,这将是自己的职业“天花板”。

为此,谢利平给自己定下了第二个目标——竞聘班长。她说:“作为一名采气工,当时我能想到的进步就是成为一名班组长。”

2003年,与老班长同台竞聘天东29井班长失败,但在2004年目标达成。接过天东29井“班长大印”的谢利平,将近年工作学习经验,总结成以“五零五力”为核心的“谢利平工作法”在中心井站推广运用,成为班组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

为更好地管理班组,提高自身能力素质,谢利平主动报名参加井站涉及的采气、输气、脱水等专业的技术比赛,逼着自己快速提高综合能力。

2005年第一次参加技术比赛时,谢利平因经验少、力气小屡屡受挫。但不服输的劲头让她闯过道道难关,她说那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要想拿金牌,就得先按拿金牌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2009年,谢利平带领班组获得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示范岗和全国青年安全文明示范岗。她也从最初的候补选手,逆袭成为集团公司采气工职业技能竞赛金牌选手。

工作再次进入舒适区的谢利平,从不给人生设限,并不断收获新的成绩。为提升班组整体素质,谢利平学习员工培训,并成为企业高级培训师,获得集团公司首届实训师大赛团体赛一等奖;为解决生产难题致力技改创新,她又获得中国石油首届一线生产创新大赛勘探与生产专业比赛一等奖、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在创新中不断突破

 

2015年,谢利平在取得多项技改创新成果后,发现身边很多工作年限稍长的一线员工,擅长从反复的工作中总结经验,进行技术创新,但这些高技能人才都分散在各个岗位,大多只顾埋头苦干,即便有了创新成绩,却很少有申请专利的意识。

谢利平说:“一线员工有了创新成绩却因为没有申请专利,而得不到较大范围的肯定和鼓励,后续创新工作多半就停止了。”

2015年,经过一番深思,谢利平牵头筹建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谢利平技能专家工作室,尝试把分散在各个岗位的高技能人才的力量和智慧集合起来,也因此迎来了她职业生涯的另一个起点。

谢利平坦言成立工作室的初衷,是希望能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在技术革新、工艺改造、解决现场生产疑难杂症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分散在各岗位的高技能人才提供交流共享、创新攻关和成果转化的平台,让“专家工作室”成为可推广的一种模式。

随着各项创新攻关成果在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工作室的攻关目标已不再局限于所在作业区、气矿,而是把目光聚焦到了西南油气田公司和集团公司等企业级难题。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解决各层级生产难题130余项、产生技改成果32项,其中15项技改成果成功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近两年,谢利平更是带领工作室解决一线生产技术难题百余项,实现降本增效300余万元,助推老气田增产1.16亿方。

 

“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

 

今年7月初,西南油气田公司“示范党支部”名单出炉,重庆气矿梁平作业区第一党支部再次入选,这是该支部自2019年获集团公司“先进基层党组织”后的又一殊荣。

兼具技能专家和梁平作业区第一党支部书记双重身份的谢利平,2016年上任支部书记之初,便与支部委员协商协作,依托以其名字命名的谢利平技能专家工作室为平台,共联共建共享“党支部+专家工作室”,深度推进基层党建和业务相融合,有效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专家工作室服务保障职能。

从普通采气工成长起来的谢利平,深知党建工作不能只图表面热闹,而是要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为生产一线服务。

担任支部书记后,谢利平一边探索创新支部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一边定期组织党员到井站开展志愿服务,专解“急难愁盼”,专挑“疑难杂症”。同时将解决生产现场疑难问题作为支部工作的必答题,努力为安全生产、老井挖潜交出合格答卷。为此成立检维修突击队和难题攻关队两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前者专攻对安全生产影响较大的设备设施故障问题,后者着力解决制约安全生产的老大难问题。

天东29井罗茨流量计超转速故障、沙坪场增压站RTY1490天然气压缩机缸盖漏液、故障停机率高等难题被逐一攻克。而每年集支部全员之力编印的《检维修典型案例汇编》,将处理的典型案例从故障判断、原因分析、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成为指导员工解决故障的“活字典”。

一系列围绕基础管理、难题攻坚、示范引领等工作的创新举措,在该支部应运而生,现实难题迎刃而解。在进一步推进生产班组与党小组“两组融合”的同时,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技能人才优势,打通服务生产的“最后一公里”。

23年,8000多个日夜,谢利平从职场“小透明”一路成长为技能人才品牌“大专家”。

有人说谢利平的经历让身处生产一线的操作员工备受鼓舞,在解决技术难题、革新工艺等方面,大家已经有创新的意识,并能将其付诸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技能人才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

参加工作至今,谢利平见证了生产环境不断改善、设备流程更新换代、工艺技术改革创新的历程,她也从青春走到了“不惑”。她说:“没想到能被选为二十大代表,能有今天的际遇,是自己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

图片由重庆气矿提供

 

 

谢利平备受媒体关注

 

10月16日,参加二十大的党代表谢利平接受《四川日报》采访,谈及10年发展成就时感慨道:“这10年,是天然气行业飞速发展的10年。我供职的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年产量由10年前的130多亿方,到去年时达到354亿方。管理方面,这10年大力推进自动化、现代化、数字化管理,作为技能人才,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赶上了能源企业特别是清洁能源企业发展的好时机。接下来,我们西南油气田公司将集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争取早日实现年产天然气500亿方。就我个人而言,也希望在未来5年能够带领高技能人才队伍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迈上新的台阶。”

10月21日,谢利平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针对建设能源强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时说:“能源安全是国家的安全战略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加大油气勘探力度,攻克制约天然气生产的各项难题,筑牢安全防线,把生产成本减下来。”

10月22日,谢利平在接受四川观察《盛会云直通·读报告》采访时感慨道:“我是一名采气工,我的工作就是开采清洁能源天然气。过去的10年,我们的国家和企业都在向现代化飞速迈进,就以我所在的井站来说,近几年我们大力推行数字化气田建设,井站生产管理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大幅提高,生产安全保障实现大幅提升,我们在生产现场安装大量数据采集、视频监控设备,远距离、多平台掌握生产动态,管理效率提升显著。在这么好的发展形势下,我要和更多的党员、技能人才一起,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发挥石油人不怕苦、不怕累、能抗压、能顶事的精神,打好技术基础,创新工作方法,发扬工匠精神,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当被问及如何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基层贡献时,谢利平坚定答道:“要想实现目标,需要企业加大油气勘探力度,攻克制约天然气生产的瓶颈问题。尽管有很多难关要闯,但我相信只要每一个人都努力付出,就能形成企业的磅礴力量,最终转化为滚滚气流,为国家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川油贡献。”

10月23日,谢利平接受《人民日报》采访,在谈到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向基层延伸工作时说:“在我们基层党支部,政治理论学习定期开展,‘三会一课’制度严格落实,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被有效运用,大家主动思考和谋划工作,展现出担当作为、昂扬奋进的精气神,我们要进一步抓紧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石油工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