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征途

谢利平:5年两次走进人民大会堂的采气女工

    期次:第1051期    作者:记者 丁会 通讯员 刘亚

成为光荣的二十大代表,这绝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而是对我们石油工人的肯定!———谢利平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企业的培养和工匠精神的引领,我将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带给每一名员工,把党的二十大部署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为现代化建设贡献石油力量,也将把党代会所见所学分享给更多基层班组长,传承和培养更多优秀基层管理者。———谢利平

能源安全是国家的安全战略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加大油气勘探力度,攻克制约天然气生产的各项难题,把生产风险降下来,把生产成本减下来。———谢利平

 

(上接第二版)

2009年,谢利平带领班组获得“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示范岗”和“全国青年安全文明示范岗”。同时,她也将自己从最初的候补选手,逆袭成了集团公司采气工职业技能竞赛金牌选手。

工作再次进入“舒适区”的谢利平,从不给人生设限,按需求不断给自己定目标:为提升班组整体素质学习员工培训,成为了企业高级培训师,并获得集团公司首届实训师大赛团体赛一等奖;为解决生产难题致力技改创新,获得中国石油首届一线生产创新大赛勘探与生产专业比赛一等奖,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我是一个不愿在舒适区久待的人,那样容易产生惰性,热情和兴趣也会逐渐降温,平台的提高或领域的突破,反而会激起自己更大的斗志。”随着一个个目标的实现,谢利平在进步的路上一骑绝尘。她说:“我喜欢根据需求制定短期目标,通常不会想得太远,只想把眼前的目标一个个做好就行。”

人生中另一个起点

2015年,谢利平在取得多项技改创新成果后,发现身边很多工作年限稍长的一线员工,因为对本领域的工作比较熟悉,擅长从反复的工作中总结经验,进行技术创新,但这些高技能人才都分散在各个岗位,大多只顾埋头苦干,即便有了很多创新成绩,却很少有申请专利的意识。

“这样一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影响了他们的创新积极性。”谢利平说:“一线员工创新的出发点很多是为了在不影响效率的情况下减小劳动强度,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一项小发明,或者有大发明却不自知,如此一来,操作员工有了创新成绩却因为没有申请专利的意识,而得不到较大范围的肯定和奖励,后续创新工作多半就停止了。”

2015年,她在气矿、作业区的组织下,牵头筹建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谢利平技能专家工作室”,尝试把分散在各个岗位的高技能人才的力量和智慧集合起来,也因此迎来了她人生中另一个起点。

谢利平坦言成立工作室的初衷,是希望能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在技术革新、工艺改造、解决现场生产疑难杂症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带领作业区的技术排头兵以专业技能和创新智慧服务生产、服务一线,给分散在各岗位的高技能人才,提供交流共享、创新攻关和成果转化的平台。

多年来,无论是参加技术比赛还是外出培训,谢利平都会将吸收到的知识外化为能力。她说:“每学到一个知识点,就习惯去思考这个知识点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而每遇到一个问题,也第一时间思索有哪些解决方法。”

针对作业区LKT盲板锁环拆卸安装困难的问题,谢利平带领工作室成员讨论制作出“LKT盲板锁环安装工具”;带领工作室成员“头脑风暴”出过滤分离器变形滤芯拉取设备,搞定了困扰已久的过滤分离器变形后的滤芯拉取耗时耗力的问题……

随着“谢利平技能专家工作室”各项创新攻关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工作室的攻关目标已不再局限于作业区、气矿,而是把目光聚焦到了公司和集团等企业级难题。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解决集团公司级、企业级、厂处级生产难题130余项、产生技改成果32项,其中15项技改成果成功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技改成果获公司一线创新成果三等奖;3项技改项目获得公司合理化建议成果奖;提交合理化建议240余项;其中19项技改成果获得气矿的合理化建议成果一、二、三等奖、优秀奖等;完成了“谢利平工作法”等科研项目9项,其中2项获得重庆气矿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30多篇。

近两年,谢利平更是带领工作室解决一线生产技术难题百余项,实现降本增效300余万元,助推老气田增产1.16亿立方米。“谢利平技能专家工作室”在基层单位首开先河的做法,为此后公司各基层单位落地开花的技能技师工作室提供了经验借鉴。

如今,“谢专家”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称号,而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技能人才品牌。

作为创新创效的领跑者,谢利平在自我成长的路上并不孤独,一批批骨干力量与她并肩前行。工作室成立至今,共培养企业技能专家4人、首席技师2人,还有一大批如万戈、徐学进等在各级技能竞赛中摘金夺银的员工正快速成长,为解决企业生产现场疑难杂症、开展技改创新和传技带徒培养后备人才。

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

2022年7月初,西南油气田公司“示范党支部”名单出炉,梁平采输气作业区第一党支部再次入选,这是该支部荣自2019年获集团公司“先进基层党组织”后的又一殊荣。

兼具技能专家和作业区第一党支部书记双重身份的谢利平,2016年上任支部书记之初,便与支部委员协商协作,依托以其名字命名的“谢利平技能专家工作室”为平台,共联共建、共建共享“党支部+专家工作室”,深度推进党业融合,有效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专家工作室服务保障职能。

从普通采气工成长起来的谢利平,深知党建工作不能只图表面“热闹”,而是要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为一线生产服务。

担任支部书记后,谢利平一边探索创新支部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一边定期组织党员到站开展志愿服务,专解“急难愁盼”,专挑“疑难杂症”。同时将解决生产现场疑难问题作为支部工作的“必答题”,努力为安全生产、老井挖潜交出合格“答卷”。以此成立的“检维修突击队”和“难题攻关队”两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前者专攻对安全生产影响较大的设备设施故障问题,后者着力解决制约安全生产的老大难问题。

天东29井罗茨流量计超转速故障、沙坪场增压站RTY1490天然气压缩机缸盖漏液、故障停机率高等“高系数”难题被逐一攻克。而每年集支部全员之力编印的《检维修典型案例汇编》,将处理的典型案例从故障判断、原因分析、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成为指导员工解决故障的“活字典”。

一系列围绕基础管理、难题攻坚、示范引领等工作的创新举措,在该支部应势出炉,现实难题迎刃而解,进一步推进了生产班组与党小组“两组融合”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党支部技能人才优势,以党建引领打通服务生产“最后一公里”。

23年,8000多个日夜,逐油气而居,从职场“小透明”一路成长为技能人才品牌“大专家”。

有人说看似清秀的谢利平,会在除夕夜和班组成员疏通井站堵塞的下水道;会在危急关头孤身前往检修设备,即便内心充满胆怯;会在荒凉野外,面对蛇虫鼠蚁进屋仍处变不惊。而对年迈父母尽孝和稚嫩孩子成长陪伴的缺失,谢利平说:“这原本就是一线石油人的工作常态,谁都不例外,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得设法自己克服。”

有人坦言谢利平的经历让其他身处一线的操作员工备受鼓舞,在解决技术难题、革新工艺等方面,大家已经有创新的意识,并能将其付诸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技能人才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

参加工作至今,见证了生产环境不断改善、设备流程更新换代、工艺技术改革创新的历程,谢利平也从青春走到了“不惑”。她说:“以为参加工代会已经是人生的高光时刻了,没想到能被选为二十大的党代表,能有今天的际遇,是自己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