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征途

谢利平:5年两次走进人民大会堂的采气女工

    期次:第1051期    作者:记者 丁会 通讯员 刘亚

2022年10月16日,42岁的谢利平以基层党员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她自2018年参加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第二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再次踏上超越自我的新征程。

谢利平,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梁平采输气作业区采气女工,扎根气田23年,从一名普通的一线工人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最美青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荣誉背后是一次次突破自我的坚持,是朝梦想坚定而行的执着,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谢利平用拼搏实干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会坐标,在时代的星河中璀璨闪耀。

不放过每一次学习的机会

2022年9月21日凌晨,谢利平连夜筹备“重庆市创新方法大赛”的初选工作,这是她首次以项目领衔人的身份组队参赛,格外珍视。

过去两年,谢利平都是以队员身份随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等一众企业顶尖高技能人才,征战集团公司、重庆市以及全国的创新方法大赛,一路过关斩将,夺金摘银揽铜,实现了能力、荣誉双丰收。

换作别人,这样的成绩已然满意,但谢利平却在比赛结束后,便立下今后自己领衔项目的目标。她说:“跟着大师参赛虽然能轻松获益,但我不能一直躲在舒适圈停滞不前。”

于是,谢利平将去年认领且已解决的“含硫气田水对转水泵腐蚀”的企业级难题作为今年参赛项目,召集队员研究解决方案、写报告书、做PPT全力备战。她说:“从前的难题,现在用创新方法产生了31种解决方案,去掉理想化、不计成本、加工难度高等方案,综合众多选项,一定能优选出1至2种可行方法。”

这样主动走出舒适区,定目标实现自我突破的事,几乎贯穿了谢利平整个职业生涯。

1999年参加工作的谢利平,刚进入川东气田就被分到讲治脱水站,目力所及尽是设备和管线,陌生复杂的工艺流程和生产参数,让她陷入对未知的恐惧,她说那种茫然无措的感觉铭心刻骨:“什么时候才学得会啊?”

为缓解能力焦虑,谢利平给自己职业生涯定下了第一个目标:独立顶岗。意味着要了解站上流程、熟悉设备构造、掌握阀门原理、熟知生产参数等,对于讲治站这样的大站而言,难度可想而知。

两个月后,作业区组织兄弟井站班组长和员工,到讲治站参观学习,谢利平以实习生的身份担起了讲治站迎检解说员,从容不迫完成“首秀”,惊艳了同期入职的新员工和站上的师傅,背后的勤奋和努力可见一斑。

这次看似寻常的解说,让谢利平找到了应对挫折和困难的不二诀窍:定标学习。

2000年,天东29井100万立方米脱水装置投产,工作强度大,对员工素质要求高,谢利平因在讲治站的突出表现,被调入该站参与前期投运工作。每天像海绵一样汲取一切有用的知识,连夜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隔天便运用到工作实践中,那段时间,所有人都目睹了她能力的飞速进步。

为了理清天东29井流程,一遍遍手绘流程图,直到完全掌握;在站上设备大修期间,谢利平克服恐高心理,从10米高的吸收塔顶部的人孔钻进吸收塔内,查看、取照,只为弄清吸收塔内部结构;拆装阀门、检维修设备、排除故障、整改隐患时冲在最前面,不放过每一次动手操作学习的机会。

不愿在舒适区久待的人

三年后,谢利平早已实现最初“独立顶岗”的目标,对地面设备流程、工艺如数家珍,能轻松完成班长安排的各项工作。她说那时函授也读了,恋爱也谈了,突然觉得工作生活过于舒适安逸,而自己才24岁,若不进步,这将是自己的职业“天花板”。

为此,谢利平给自己定下了第二个目标:竞聘班长。她说:“作为一名采气工,当时我能想到的进步就是成为一名班组长。”

2003年,她与老班长同台竞聘天东29井班长失败,次年目标达成。24岁接过天东29井“班长大印”的谢利平,将近年工作学习经验,总结成以“五零五力”为核心的“谢利平工作法”在中心井站推广运用,成为班组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她说:“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用针对性的学习来解决,且屡试不爽。”

为更好地管理班组,提高自身能力素质,谢利平主动报名参加井站涉及的采气、输气、脱水等专业的技术比赛,逼着自己快速提高综合能力。

2005年,她第一次参加技术比赛时,能力差、经验少、力气小屡屡受挫,晚上学习到凌晨,白天在三四十度的高温下练实作,汗水反复湿透在衣服上留下一圈一圈白色盐渍,手指被管件锋利的切口划破是常事,练习用的生料带能堆成一堆小山,不懂就问、不会就练,抓住一切机会,向教练和其他选手请教。

不服输的劲头和永不放弃的信念让她闯过道道难关,实训中每一秒的进步都是谢利平追求的目标。她说那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要想拿金牌,就得先按金牌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