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管道安全新天地

    期次:第1050期   

8月22日,中国国际智博会中央展厅的大屏幕上,一辆施工车正驶向管道,不一会,警报声响起。随即,另一个画面上,数名身着红工衣的员工迅速集结,前往现场。“如野外管道发生泄漏,现场泄漏监测设备会立即将泄漏点坐标推送至‘管道智慧管理平台’,并自动生成应急调度方案。”讲解员补充说。

这是重庆气矿在国际智博会上承设的管道智慧管理展示平台,此项目曾获四川省地理信息优秀工程银奖,为天然气管道智慧管理和应急处置提供借鉴。

科技引领  智能化管理放光彩

万丈高楼平地起,管道智慧管理平台是重庆气矿10余年持续创新的结晶。气矿工艺研究所副所长刘正雄从事管道工作30余年,亲历了管道管理走向智能的整个过程。

早在2006年,西南油气田用了5年的时间,完成了川渝两地管道数字化测绘,为管道智能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在气矿工艺所完整性管理中心失效数据库的陈列室中,摆放着数百件管道典型缺陷样品。这些样品来自历次管道检测及失效的现场,是技术人员20年来收集到的宝贝。通过比照检测数据对样品的深入分析,进而掌握了在役管道的运行状况。同时,结合环境特征识别出不同区域的管道风险,指导管道维护计划的制定及落实。

气矿自2008年推行管道完整性管理以来,管道失效率由2007年的每公里0.006次下降至2022年的每公里0.0004次,降幅93.3%。科技为管道安全护航:其中非金属管道微波检测技术突破了非金属材质管道本质安全状况检测的盲区;小口径低压低流速管道的检测技术突破了管径小于200毫米,运行压力低于1.5兆帕的小口径低流速管道检测难的问题。

示范打造  完整性管理护航老气田

2019年,勘探板块完整性管理工作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作经验发言的单位中,重庆气矿是唯一的基层单位。

逆境求发展,这是气矿人抒写的豪情。

气矿在役管道5000余公里,这些管道中50%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分布在川渝38个区县且多位于山林间,含硫气井占98%以上,管道腐蚀风险高、地质灾害多,管道管理难度极大。变压力为动力,气矿人迎难而上,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逐步改造升级,对标落实。2013年气矿的管道完整性实现了百分百全覆盖,并开始引入站场完整性管理。此后,管道检测评价及维护维修工作实现了规范化、常态化循环。

2019年,重庆气矿成为集团公司完整性管理示范基地,迎来管道管理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气矿运用科技手段建成了酸性气田管道完整性管理数字化成果应用平台,正在逐步实现管道基础数据的信息化管理、监检测手段的联动、以及管道高后果区的智能辅助识别等;充分挖掘监检测数据的应用潜力,明确管道本质安全管控要点;有效调动信息化监测技术,防范管道外部风险,从而实现了管道安全可防可控。

开拓进取  迎接新挑战

9月7日,气矿管道管理部罗驰和江北运销部作业区副经理赵川东到长寿区沙溪区块实地踏勘。沙溪区块即将开发,17公里的管道需迁改。罗驰说,城市化发展迅速,管道周边社会活动频繁,给管道的外部风险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管道的外部风险防控和本质安全管控工作是气矿近年工作重点之一。管道管理不仅要确保运行安全,还要确保高效输送,既要满足30亿原料气产能的发挥,又要保障重庆市100亿用气市场的稳定。

罗驰从事管道完整性管理9年,他感受的最大压力不是工作的繁重,而是管理上的要求更严、更高、更复杂。随着用气量的不断攀升,气矿的销售量已从2010年的50亿方上升为2021年的93.6亿方,管道运行期管理的重要性突显,作为管理者,不仅需要了解国家最新政策,还要不断学习新工艺新技术。

气矿完整新管理专兼职人员39人,一线管道保护工186人,他们担当起5000余公里管道安全运行的重任。为了不断适应管道管理的要求,气矿搭建了全员培训平台,创造了人人是学员、人人是老师的学习环境,为气矿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王玉平  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