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大脑”结硕果

——钻采院科技研发中心创新工作速写

    期次:第5453期    作者:□特约记者 吴玲瑶 通讯员 蒋珺

9月22日,钻采院第三实验区办公楼6楼会议室,科技研发中心魏强博士团队全员集合,就川庆钻探公司“揭榜挂帅”项目《井下多参数随钻测量仪器系列化攻关及风险预警技术研究》的井下复杂工况判别算法,进行着激烈的头脑风暴。“如果说科技研发中心是一个‘科研大脑’,那我们的专家就是其中重要的‘神经中枢’,他们在不同科研领域带领各自团队发起冲锋。”谈及中心的科研创新能力,中心主任李枝林非常自豪。

今年以来,这个由9名博士、13名硕士组成的集安全钻井、井下工具、地质与安全、钻井液研发能力于一身的“科研大脑”,光是上半年新开科研项目就达到11项。此外,由科技研发中心承担的多个项目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及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他们已在集团公司科技管理系统提交30余件专利申请,16件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2020年以来,科技研发中心6楼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亮到很晚,同事们知道,这是“科研大脑”又在加速运转了。而集团公司科技英才陈科旭,就是其中的一员。围绕钻完井工程综合试验平台建设,他常常画图纸到深夜。

钻完井工程综合试验平台是立足于集团公司层面规划设计的综合钻完井试验中心、检测中心、新工具新装备中试试验、科学试验基地与培训中心。今年以来,陈科旭团队经过30余次技术方案论证、研讨及评审会议,已形成总体建设技术方案与车间试验系统基础设施总体方案,完成了3000米水循环系统、模拟实验井系统等试验装备的技术方案设计,为试验平台的建成提供了技术与装备支撑。

9月底,反循环气体钻井技术将开展第一次轻量化钻机反循环钻井设备与工具的调试试验,为此,项目负责人范黎明正紧锣密鼓地为试验做着筹备。

今年,由他带领的反循环气体钻井技术团队通过全尺寸多相流方针计算,搭建反循环虚拟数值试验平台,持续进行反循环专用工具研制和地面轻量化钻机配套研究。他们牵头研制并配套了反循环PDC钻头、旋转注排适配器、大通径双壁钻具等,对反循环封隔器进行了优化改造,并完成了地面轻量化单根钻机的反循环改造。而随着反循环流场调控、动态封隔等核心技术理念的提出,反循环钻具实钻试验成功实现了强制反循环和井下防卡的功能,地面轻量化钻机也具备实施表层反循环钻井的条件,反循环钻井技术离“亮剑”越来越近。“我们这套系统已经通过150多组次的模拟试验机和12井次的现场试验,正在推广应用中。”另一边,魏强、段慕白全力投入钻井复杂预警系统研发已经3年多时间了。

针对当前钻井不同工况下的溢流、漏失监测精度不高及井下复杂情况认识不清等问题,他们通过开展钻井复杂预警系统研究,研发出由非满管出口流量监测装置等井下复杂辅助诊断系统和水平井卡钻风险辅助决策软件等组成的钻井复杂预警系统。现在,系统各项技术指标与功能已趋于完善,其中非满管出口流量监测和循环罐数字化测量系统已率先接入川庆EISS平台,产品基本定型。对接下来在更多现场的应用,他们满怀信心。

而700公里之外的长庆地区,可降解携砂剂大幅减少了因钻井液性能不足导致的井下复杂情况,同时成功协助忠平2井、棋探10井完成堵漏,有效提升长庆地区随钻堵漏质量,为解决带旋导工具条件下的渗漏问题提供了技术手段。

这是以博士陶怀志为首的钻采院钻井液研发团队持续攻关的成果。通过对可降解携砂剂进行改性升级,并以此为核心处理剂之一形成Power-seal-2堵漏技术,可配合堵漏旁通阀实现随钻堵漏,获得生产方一致好评。“我们的工作就是支持科研工作者能放心、放手去做研究。”仅有2人的科研后辅团队综合办是大家公认的“管家”,也是“科研大脑”不可或缺的“前额叶皮质”,全面统筹各项科技研发的保障工作。今年,他们带领办公室采购科研物资,外协服务合同立项60余项,验收入库近50批次,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实物核查等保障支撑工作,是中心科研工作的强大后盾。

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由理念到落地,钻采院科技研发中心的员工展现着石油科研工作者的初心和担当,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不断贡献着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