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开发研究院科技创新助推上产提效

老井补层阶段增油超6万吨

    期次:第5480期   

本报讯(通讯员  林学春  张祝新)勘探开发研究院围绕“老井复查”工程,加强科技创新,助推上产提效。截至9月底,针对低阻油层、水淹层,大港油田实施老井补层162口,初期日增油791吨,阶段增油6.01万吨。

老井在油田产量构成中占据重要位置,老井措施投入少、见效快,是油田上产最直接的手段。据此,油田公司聚焦产量效益,深入实施“老井复查”工程。以此为依托,勘探开发研究院携手油气生产单位组建老井联合复查团队,将补层措施优选作为今年上产提效的主攻方向,并从最难以评价的低阻油层和水淹层入手开展科研攻关。

低阻油层为隐蔽型油气藏,由于砂泥薄互层沉积、高束缚水饱和度、咸水泥浆侵入等因素影响,导致低阻油层类型多样、分布规律不明确、有效识别难度大。通过深化成因机理分析,科研团队确定了低阻油层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先后创建了基于大数据数理统计建模的低阻油层识别方法和基于含水饱和度重构的低阻油层解释技术,实现了低阻油层复查技术的突破和有效挖潜。

大港油田已处于高含水开发期,老油田注水区块油层水淹程度高,水淹级别定量评价难度大。技术团队总结前人的经验,创新电阻率差值法、自然电位比值法和基于储层内部构型为基础的水淹层定量分级评价技术,实现了水淹级别的有效评价。

在板桥油田,科研团队从板南3-6区块的低阻油藏入手,通过构造、沉积、测井、录井等多专业、多角度交互论证,综合基于大数据数理统计建模技术的低阻油层评价方法,将东营组的部分水层、油水同层升级为油层。经过多轮技术论证,实施措施井3口,区块日产油由5吨提高到97吨,阶段增油8240吨。

目前,低阻油层创新评价技术系列已在板桥、羊二庄、王官屯等12个油田得到推广应用,突破了低阻油层识别盲区,实现了“无中生油”;所创建的水淹层定量分级评价技术,也在港西、羊三木、孔店等多个油田得到规模推广,高含水油藏“水里捞油”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