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石油报社  
上一期    下一期

目送一辆拉油车远去

   期次:第8470期   作者:□胡志松

还是那个黄白相间的8吨油罐车,还是那个5字开头的车牌,还是那个大胡子司机。二人的对话还是那样简洁。

“来啦。开单。”“装油。”只是,这次两个人多了几句话。老左说:“这是我接待你的最后一趟,这口井改进管线了。”司机说:“我还是在这一片拉油,西北角儿打了一口新井。”

装完油,大胡子司机启动车子,驶出站门口时,按了两声喇叭,老左站在路旁向车子远去的方向挥了挥手。

这口井已在平原开采了12年,由于离基地较远,所以一直是单井拉油。

老左就驻扎在这里,一住就是12年。12年的时光,风风雨雨,酸甜苦辣汇集成一个人对一口井的眷恋。

老左刚来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四周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原野,凸显出这座井的孤零。抽油机衣着斑驳,采油树上闸门残缺不全,井台凹凸不平,油井周围杂草丛生,随处可见棉纱、原油、废旧的皮带,进井道路也被杂草覆盖。生活条件也非常简陋,简易的板房冬冷夏热,被风雨侵蚀得锈迹斑斑,屋内狭窄,仅容下一张床,厨房狭小杂乱,生活用水一个星期送一次,极不方便。

当时,队里人少,他就一个人扛着。他想,自己是农民出身,啥活没干过,这个不算啥。后来,队里把几个边零井都建成了夫妻驻站点,家属跟他一起住站,既缓解了工作压力,又解决了两地相思之苦,老左住得安心踏实,对油井管理格外精心。

一次,由于天气太冷,油罐出口放不出油来,他烧了一大桶开水拎上去把出油口浇开,又从队上领来毛毡进行包扎,使得那个冬天不再堵管线。

还有一次下大雨,井场灌满了积水,影响拉油车进出。老左让妻子打着伞,自己拿铁锹疏通积水。这时,天空一阵炸雷轰隆隆地落下来,一道如剑的闪电劈在井场附近的玉米地里,把一片玉米都劈断了。妻吓得直喊:“老左,咱别玩命了!回去吧,别让雷劈死了,回去吧!”大雨中,老左镇静了一下,让妻穿着雨披先回屋。他想,这么大的雨,井上很容易出问题。他冒着大雨在井上巡视了一圈,没发现问题才回到铁皮房。此时,老左身上、脸上都是雨水与泥水。

这口井含蜡高容易卡,所以,他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加药,而且必须是早晨6点,10公斤药剂雷打不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井正常生产,不出现问题。也是由于他的精心呵护,这口3吨的井一直伴随他一路欢歌。许多年来,他对这口井很有感情,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现在这口井进了管线,不需人值守,他也该撤了。于是,他让工友拍了个照,他说:“留个纪念,等退休后给孩子们看的时候,自己脸上也有光。”他还说:“我可是由一个农民变成的石油工人。”他堆满皱纹的脸颊绽开了自豪的笑容。

华北石油报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