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石油报社  
上一期    下一期

敬业精业的草原追梦人

——记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二连分公司西苏作业区主任刘大华
   期次:第8470期   作者:通讯员陈珺 蒲珵岑

刘大华,男,1997年参加工作。26年来,他先后在二连分公司额仁淖尔、阿尔、锡林等作业区多个岗位任职,曾获得油田公司“十大星级员工”“二十佳爱心志愿服务者”“十大杰出青年创新人才”“劳动模范”等称号,荣获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勇于创新,做提质增效的开拓者

“技术上的难点、管理上的卡点、操作上的堵点,就是需要我们破解的创新点!”这是刘大华对员工们常说的话。他认为要提质增效,就必须用创新思维找到产生难点、卡点、堵点等的“病灶”,并对症开出“良方”。

2021年9月,刘大华被调往分公司原淖尔作业区担任党总支书记。经过对生产情况的一番了解,他发现淖28-4X、淖28-5X、淖68-2X1、淖68-3X、淖68-4X、淖69-1X这6口井是柴发机供电,存在供电费用高、防盗风险大、消耗人力多等问题。为此,他立刻与分公司工程所和二连浩特市国土资源局沟通,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将这些井转为系统供电。他重新谋划单井电力接入方式,绞尽脑汁与承包商联系解决了12000米钢线不足的难题,可最后的问题却卡在了工牧关系的协调上。

刘大华听说后,立即奔赴相关牧民二吴家。二吴打眼儿一看,这不是3年前调走的大华吗?当初是大华帮他们买药、清理羊圈、赶场、修电器的。现在大华来了,二吴赶紧迎上去握住他的手。刘大华详细讲解了土地赔偿的相关政策和补偿款打款等事宜。实实在在的话语说进了二吴的心里,他把刘大华的手握得更紧了。

电力改造得以顺利开工。其间,刘大华盯在现场,紧盯每一个环节,确保不留任何安全隐患。当年11月16日,耗时仅两个月,6口井全部顺利用上了系统电,每月节约电费约28万元。

刘大华是淖尔作业区“大华创新工作室”创始人。工作室先后获得“河北省职工创新工作室”“河北省工人先锋号”等称号。刘大华因工作原因调离作业区后,工作室始终延续着他的创新理念和创新劲头,一如既往地锐意进取、革故鼎新。

2021年,刘大华回到淖尔作业区,重新主持工作室工作,致力于技术研发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室成立9年来,技能型人才不断产生。其中,油田公司技术能手3人、分公司技术能手6人、作业区技术能手13人、“青年岗位明星”1人、采油技术专家1人……工作室的39名成员,人均创新率达100%,创新项目全部满足应用条件并进入现场实施,取得经济效益千余万元。

敢于担当,做疫情防控的“守门员”

刘大华所在的作业区地处内蒙古二连浩特市。二连浩特作为口岸城市,跨境边贸多、边民往来频繁。疫情防控期间,因工作涉及单位较多,形势复杂,疫情防控成为较为棘手的工作。

今年6月,新冠疫情再次席卷二连浩特市,刘大华和同事们又被“宅”在了生产一线。作为作业区主要负责人,如何做到防控到位?如何保障生产稳定?如何疏导员工情绪?如何保障包联小区的居民生活……这些难题时时刻刻萦绕在刘大华的脑海里。

高度敏感,精准研判,当好防疫“指挥官”。6月2日凌晨1点,刘大华接到地方政府通知,清晨5点前要封控包联的金税小区。他敏锐地捕捉到二连浩特市可能要封城的信号,于是连夜召集班组长召开疫情防控会,启动作业区疫情防控应急预案,部署疫情防控有关事宜,并与当地发改委、交通局、公安局、疫情指挥部和中油运输公司等单位进行沟通,将赛汉中队的14辆拉油罐车列入白名单,确保单井正常拉运,同时为员工和承包商开辟核酸检测绿色通道,将疫情对作业区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疫情防控初期,由于对新冠肺炎疫情了解较少,部分员工出现恐慌情绪。受封控影响,全员3个月不能轮休。由于工作疲惫,加之远离家人,整个单位员工精神状态逐渐低迷。鉴于此,刘大华及时开展关爱员工和心理疏导工作,普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采取“一人一策”方式把企业对员工的关心与关爱送到员工的心坎上。员工微信群里的“吐槽大会”,逐渐被“二连达人秀”“淖尔好声音”取代,“郑多燕小红帽”“周六野燃脂操”成了员工们业余时间交流的热点话题。面对疫情防控,大家逐渐祛除了焦虑恐慌,心态实现了从“疫”筹莫展到“疫”往无前的转变。

善于管理,做员工贴心的“娘家人”

“刘主任经常到一线了解大伙儿的意见和建议,工作上帮助大家出谋划策,生活上谁家有困难跟他说一声,他都会想办法帮助解决。他就是我们员工信赖的‘娘家人’!”淖尔作业区运维班员工潘小军深情地说。今年6月,由于分公司推行新型作业区建设,原淖尔作业区和原赛汉作业区合并成西苏作业区。同时,刘大华被任命为西苏作业区主任。“对我来说,这是一种认可,更是一种责任。”刘大华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走上新的岗位后,为了增强员工岗位建功意识、更好地挖掘员工工作潜能、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综合素质,刘大华牵头对作业区员工考核制度进行了整理和修改。新的考核制度坚持用数据说话,规避员工产生“多做多错”的消极思想,及时对员工的优秀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不让过严的考核评估机制、问责机制导致“泛驾之马”成为“惊弓之鸟”,切实增强了员工的安全感、幸福感。

面对改革给部分员工带来的思想波动,刘大华精心为干部员工做好政策解读工作,加深员工对各项政策的理解,引导大家正确对待格局调整和个人“进退留转”。同时,他深入一线了解员工的思想状态和需求,广泛征求意见,及时解决大家急难愁盼问题,精准疏导员工情绪。同时,为了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和精神生活,他还带领大家不定期开展书画展、羽毛球比赛等文体活动;购进各种图书报刊满足大家精神文化需求;关注员工心理健康,邀请知名专家开展线上心理讲座,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工作26年来,刘大华把自己当成“服务员”,始终心系员工、任劳任怨。如果你问他为什么要这么执着?他会憨憨地说:“作为一个二连人,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我就是想让作业区越来越好,让分公司越来越好!”

短评

用敬业成就事业

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成功和目标实现、个人发展与价值体现,总是以“敬业”为基础。从普通一线员工到创新能手,再由创新能手走上基层领导岗位,26年的职业生涯,刘大华一路走来,在他心中,“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创一流争第一”的精神和“扎根边疆奉献青春”的情怀都可以化为“敬业”二字。

敬业,首在爱业。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是一种朴素的职业情感。对刘大华来说,“找油”不仅是养家糊口的一份工作,更是为国家能源事业作贡献、值得为之终生奋斗的事业。在这种信仰的引领下,哪怕身处荒原、哪怕离家千里,刘大华从未有一丝动摇。

敬业,要在勤业。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立足本职岗位勤勉工作,是石油人的职业操守和品格。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可以实现的,要依靠无数个像刘大华这样的奋斗者终其一生去努力追求,所以必须抵制佛系、拒绝躺平,征途漫漫,唯有勤奋。

敬业,还需精业。精通业务,体现着石油员工在职业上的价值追求。精通业务,不仅要善始善终,还必须要善作善成。面对新岗位、新要求,刘大华始终能够做到全面系统地掌握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成为行家里手。

(安岐)

华北石油报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