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滩上的“数智”十年

——从我身边的钻井队变化说起

    期次:第5478期    作者:刘骏
许卫东

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间我们这片荡漾着激情的井场也与各行各业一样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过去,我们打一口3000米深的井,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现在,我们刚打完的这一口3096米的井,仅仅用了8天时间啊!”刚刚从钻台上走下来的刘队长与同事们兴奋地谈论着刚打完的这口井,大家都沉浸在顺利完井后的喜悦当中。

现在,钻井队为了实现优快钻井,采用了动力钻具加PDC钻头、台式钻井等多种钻井新工艺、新方法,尤其是台式钻井,在同一个钻井平台可以打两口、甚至是打多口井。当每一口井完工后,将井架整体拖移至下一口井,不仅减少了搬迁、安装时间,明显缩短了施工周期,而且节省了搬迁成本和占地成本。同时,顶驱装置得到推广使用,加快了钻井速度,大大减轻了员工劳动强度。而且在钻井施工中,实行一井一策、一段一策,有效遏制了事故与复杂,真正实现了优快钻井、高效钻井。

“现在,我们打井必须体现安全优先的原则,只有安全优先,才能真正确保实现优快钻井。不安全的进尺,我们一米不要!”在钻井队的班前会上,钻井队党支部王书记向大家再次强调着安全生产与优快钻井之间的辩证关系。

安全在钻井队是一个贯穿于整个钻井施工过程的主线。在人们印象中,钻井工作最基本的就是整天攀爬井架、井口操作、抡榔头修泵等等,为了规避在这些生产作业当中可能存在的高处坠落、喷溅伤眼等安全风险,钻井队在为工人们配置安全带、护目镜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生命线、防坠器等安全设施。

在钻井生产中,“顶天车”是最为恶性的安全事故,为了有效遏制和杜绝这一事故的发生,在原有的机械式防碰天车装置的基础上,钻井队又加装了过圈阀式和数码式两种防碰天车装置,并要求必须保证至少有两种防碰天车装置可以正常使用,为确保更进一步实现优快钻井提供了最可靠的安全保障。

过去,钻井队司钻扶“大刹把”,在夏天烈日炎炎下,在钻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汗流浃背、口渴难耐;在冬天站立在北风呼啸、寒风凛冽的钻台上扶刹把,用不了一个小时,司钻的手脚都会被冻得冰冷麻木,安全无法充分得到保障。

现在,我们的钻井队配置了司钻操作室,司钻可以坐在配备了冬有防爆式电暖器、夏有空调的操作室内,操控着“小刹把”及各种气门,无论是钻进、起下钻作业,还是下套管、甩钻具作业,都能安全、有序地进行,真正践行了HSE管理中员工健康至上的管理原则。

井场归来,步入营区,白色的野营房整齐划一地映入眼帘,一栋栋野营房宿舍的空调在低声“嗡嗡”运转着,下班的工人正在凉爽的空调宿舍内休息。在营区的一角配置有餐厅、食堂操作间、浴室等,一股制作午餐菜肴的香味正从食堂飘散而来……

工人们可以在舒适的环境里休息、可以有美味的主副食补充营养,踏上钻台操作时才会有充沛的精力!现在,早已改掉了过去“先生产、后生活”的“老观念、老做法”。一线钻井工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

党的二十大即将在金秋十月胜利召开的喜讯,深深鼓舞着万千石油工人。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指示精神,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号召,我们信心百倍地坚守在井场上,为夺油上产而顽强拼搏着。无论是在多么艰苦的环境面前,石油工人都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在旷野中唱响奋进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