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

月是故乡明

    期次:第8048期    作者:●阿伦(新疆三联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前些天,在北京读书的儿子在家庭群中说:“给爸妈的燕园月饼已经寄出,请注意查收!”

那一刻,漫过心头的暖,冲淡了西域边城的习习秋意。

平日工地的忙碌,让我忽略了光阴的流逝,翻了下日历,才知马上就要中秋了。不禁想起唐代诗圣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直白的诗句,将游子心中浓浓的乡愁演绎得淋漓尽致。虽同为一轮明月,但还是习惯了对故乡夜空那份充满眷恋的仰望。

儿子小时候的中秋,一家三口在乡下院中品饼赏月;再大些的中秋,我漂泊在外,留下他们母子二人在家乡小镇对月抒怀;而今的中秋,为了生活、工作和学习,黄海之滨、西域边陲、北大燕园,让我们一家人天各一方。所幸儿子懂事,每年中秋来临前,都会提前为我们寄上烙印着文豪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的月饼。

有人说寄月饼多此一举,月饼哪儿都有卖,邮寄多花钱不说,还耗费时间。这一点我可不赞成。儿子每次告诉我们要寄月饼时,我们夫妻都会不约而同地欣然答应。一方面,经过多年心血培养,儿子懂得感恩,父母有种成就感;另一方面,儿子热心尽孝,我们不能扫了他的兴。否则,这种经常性的拒绝,会让他淡漠了爱是相互的这种概念;再一方面,这又未尝不是儿子在北京孤身求学时,对家乡和亲人深深思念的一种表达。

试想一下,一家人虽分居三地,但在同一块中国版图,举望同一轮明月,品着同样的燕园月饼……心中是不是有种唐代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中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情画意呢?这里,不妨让我曲解一下诗仙李白《月下独酌》中那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吧,诗中我、明月、影子的“三人”,此刻可以解释成我们幸福的三口之家,最为合适。因为中秋之夜,满月如镜,里面一定有我们恩爱一家人的合影。

纵观古今,中秋的月亮,承载了人们太多的牵挂和思念,不禁让人心生其不堪重荷,哪天从银河坠落九天的怜爱之情。

宋朝苏轼《水调歌头》有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现实中的人们,把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月亮的身上。因为月亮从月缺至月圆的过程,吻合了人们憧憬的愿望,通过一天天努力,梦想成真的情境。而从月圆走向月缺,则在告诫人们,成功了也应不骄不躁,还应继续努力,方能遇见下一次更明更亮的圆满。

总之,唐代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也好,今朝余秋雨的“明月醉天山”也罢,我还是赞同杜甫的“月是故乡明”。不过,正如周作人所云,人一生不止一个故乡,凡我生活过的地方都可以算作故乡。只是,中秋时节,于我来说,此时的故乡自是指生我养我的第一故乡了,那是我的生命之根,是灵魂栖居的家园。纵然身在天涯海角,中秋之夜,举头望月,自然“月是故乡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