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 “学习型”班组 增强创新活力

    期次:第1046期    作者:● 吴平 熊佞丹

刚过完端午节,9月14日晚21时,重庆气矿开州采输气作业区增压西站学习室内灯火通明。增压西站班长熊佞丹正在给大家培训工况软件,模拟增压机组在极端天气下参数值波动时如何紧急应对,“我们要通过软件进行数据模拟和分析,当机组进机压力下降到什么参数的时候,从理论上来讲机组有何表现?机组参数的变化只是一个表象,但反映的是整个机组的动态运行。”

像这样的夜间培训仅是该站每月自主培训的一个缩影。

增压西站是五百梯气田第一座增压站,自2007年组建成立以来,先后荣获过集团公司“青年文明号”,西油分公司“基层建设红旗班组”,重庆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目前该站共有员工22人,实行甲、乙班轮班作业。

平均年龄只有38.5岁的他(她)们,年轻、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秉承“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的学习理念,大家伙都喜欢钻研、研究,学习能力非常强。

班组结合岗位需求,依靠“集中培训+自我学习”的组织方式,推行“交流式培训+跟班式培训”灵活开展分享式学习。制定班组日常学习计划,下发各类学习资料,有时甚至自己手绘各类操作流程图、零件内部构造图等。以“每个人都能当老师”的授课形式,由班组成员轮流领学主讲,学理论知识、学事故案例、学现场实操。

在西站,“相互学、比着学、帮着学”氛围浓厚。每个人都能把自己负责的设备的工艺流程图背着画出来,在处置问题的时候能更快地找到关键控制点。

7月31日凌晨1时,增压机4号机组自动保护停机却无故障显示,通过排查分析是注油器油箱低油位导致仪表误报警。值班人员打开接线盒,找到信号油位信号传输线,重新缠绕接线后恢复正常,从停机到排查故障,到自主检修,到加载运行,全程仅用27分钟。

8月1日20时30分,天东69井井安低导起跳,4号阀室燃料气进站压力迅速下降。当班员工立即采取应急处置,但在关闭4号机组G49时涡轮蜗杆卡销断裂,导致阀门无法活动。情况紧急,党员张伟明灵机一动,找到一把尖头剪刀,斩断刀尖轻轻卡在了卡销断裂处,扳动了阀门,仅用2个小时就恢复加载运行。“以前厂家在现场进行维护保养操作时,我们也跟着学,练,干,比较熟悉内部构造。而且做过专项应急处置训练,所以才能果断处理。”

在大力倡导“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员工”号召下,学什么、怎么学?“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建设‘学习型’班组就是组织几场培训、研讨会或者给班组成员发几本书。我认为这是对‘学习型’班组的认识误区。”班长熊佞丹对“学什么、怎么学”有自己的体会。

该站坚持以实践为师,坚守“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实操机制。增压工何竞把站上19种类型的170多个阀门,能拆的全部拆过,不能拆的也通过设备剖视图、零件图、装备图等学习掌握了内部结构和运行原理,再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其他班员;增压机组上的一个零件喷射阀都是几千上万元,通过小小改革和措施,提高装配精度,建立健全零部件使用台账,让它运行状态更好;跨步扶梯,他们在网上买了型材自己组装,既标准又安全可靠;增压机在夏季经常停机,影响产量,连厂家也无法解决,后来他们通过摸索,解决了问题,让停机故障率大大降低,产量得到很好发挥;增压机组的盘车装置,以前要几个人来盘动,现在设计了专业工具,一个人就能盘动。

如今,站上已建立了密封件、传动件等易损易耗的备件库房,原本应由技术专家或专业技师来做的事情,站上员工大都能熟练掌握并又快又好的处理。

增压西站“学习型”班组建设成效硕果累累,得益于作业区纵深推进梯队人才建设,大力培养“一岗多能、一人多技”复合型员工的综合举措。“人才培养四步锻造法”让站上员工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何竞擅长讲解工艺流程图绘制,翟倩擅长安防器材演示和讲解,龚锴擅长讲解作业许可管理。“作业区领导班子经常给我们讲课,讲数理模型、通讯技术、工艺技术等。有时我只要搞不懂的地方,问到经理书记,不论多晚他们都会回复。”

作业区领导班子带动指导,鼓励大家干,给员工搭建资源和平台,不断给与他们希望和信心。对此,熊佞丹给自己设立了一个长期规划:争取三年内考过技师,带领班组继续拿下公司金牌班组的称号!而此时,刚下白班的增压女工翟倩坐在寝室书桌前翻开了《天然气压缩机操作工》手册,端着水杯轻抿了一口,水杯上赫然印着几个大字:我本光芒闪耀,何须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