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

咱是石油人

    期次:第1045期    作者:吴平

下班途中接到父亲电话,原以为是聊聊家常,却没有想到是推荐我看一部电视剧,“一定要看,特别要让孙女儿也看看。”印象中的父亲交代这样的事情可是第一次。

《奠基者》是一曲悲壮的石油英雄之歌。在苏联撤走专家、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石油部统帅三万多部队官兵、勘探者和石油工人从全国各地如潮涌、似洪流浩浩荡荡汇集“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和“狼嚎狐吟”的松辽平原,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大志,在天苍苍、野茫茫的松嫩荒原上,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不论是工人、解放军,还是知识分子,个个都激情满怀、豪情万丈、干劲冲天。在当时条件极其艰苦,气候环境恶劣,物资匮乏,吃住都难以解决的条件下,他们凭着为祖国找石油的忠诚、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忘我地工作在开采石油的最前线,为共和国献出了滚滚石油。

我的父亲只是滚滚石油大军中小小的一员。父亲没有去过大庆,也没有参加过石油大会战,但是父亲坚信“奠基者就是写的我们的故事”。

1979年,退伍的父亲转员到川东北石油指挥部4086队任副队长,成9井、成16井、成12井,大竹、庙坝、梁平、虎城、垫江……他这辈子就没有离开川东北一步。住的是篾席棚,睡的是几个木箱子拼起的木箱床,吃的是糟糠粮,遇上改善伙食,也不过是两个大白馒头就着咸菜、白开水。回想当年的日子,父亲仍然记忆犹新:“一个小队八九个人在不足20平米的棚子里挤着睡,人挨着人,有时翻身都很困难。在阳光明媚、风平浪静的日子,住在篾席棚里也算舒坦,可是一旦刮起大风,那日子可就难过喽。”风多沙大,大风一刮,弥漫天空。风夹着沙砾从缝隙中钻进来,被褥、桌椅甚至碗筷上全盖满一层沙子,如不十分细心遮盖,连饭菜里都是沙子。“人住在这样的屋子,一天到晚被风刮得满身土,再一出汗,脸上都和泥了,整个人昏昏沉沉、头昏脑涨的。”父亲说:“当年,在我们队伍中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找井苦,打井苦,一天吃上二两土,今天吃不够,明天再来补。”

1990年,天东四井由于地下构造复杂,发生强烈井喷,英雄柳德发在关闭井口阀门时被气流冲到一里外的田里,英勇牺牲。那时,我刚刚参加工作,在离天东4井不足200米的天东9井当了一名泥浆工。虽然听到过柳德发的事迹,但是“井喷”的情形由于没有亲见,所以一直也不觉得害怕。

一天半夜,一阵刺耳的警报声划破寂静长空,伴随着大家匆忙、急促的脚步声。我翻身就往泥浆罐上跑,刚一到井场,就被眼前的景象吓住了:一根根粗大的钻杆被气流直往天上冲,轻易地拔地而起,一时间,田里、山坡上、井场上无不见歪七扭八的钻杆,有的被直挺挺插在田中,有的如钢丝般扭曲倒在地上……上了泥浆罐,技术员正指挥大家往罐里添加重晶石粉。“小吴,你马上去把储备泥浆放下来,”在黑夜中,我一个人战战兢兢手脚并用爬到附近半山坡上去放储备泥浆,可是却没有力气打开沉重的阀门。“办法总比困难多”,我找来一根木棍卡住阀门,就像推磨一样慢慢磨,阀门终于打开了,储备泥浆源源不断流入井口……5年的井队生活磨练了我,教育我以后面对困难,面临恶劣的环境时,埋怨客观环境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唯一的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努力,去克服困难,解决困难。

看到《奠基者》,我也明白了,它写的不仅仅是我父亲的故事,也写的是我的故事,是我们一代代石油人的真实故事,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组成了一曲雄浑悲壮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石油英雄之歌。真实、朴实、诚实的作品就是这个样。这才是真正的主旋律作品:不干巴,不说教,不脸谱化、不高高在上。

这样的作品真不容易,这样的石油人更不容易。

而今,我的女儿也会骄傲地告诉她的同学们:“我的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外公、外婆都是找油气的,你们家做饭用的天然气是他们找出来的。”顿时,女儿获得班上同学无数羡慕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