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愫

月饼的滋味

    期次:第1045期    作者:朱海彬

在我的记忆中,月饼就是每年临近中秋,大妈忙完地里的农活后,选下雨的闲时,张罗着做皮做馅,用那种木制的月饼模子做好,用锅烤出来的。这种自制的月饼因为比较干而且硬,在中秋后渐凉的气温里,能存放较长的时间。上地里干活时,带上,可以当干粮。而且因为馅里常常会加上自家种的花生、黑芝麻、红枣,营养丰富,平时没有机会吃上,所以就更让人喜欢。

因为母亲去世早,大妈待我如亲妈。每年春节都要给我们姐弟三个做身新衣服,上学前早就准备好了书包和鞋子。鞋子就是那种手纳的千层底,细密的针脚是满满的爱。放学回家路过,总要往我包里塞上些花生、枣、月饼之类的零食。

但这样的月饼吃多了,我也就变得挑剔。有一年的中秋,大妈叫我去她家吃月饼。我说:“月饼不爱吃,太硬啦!”“这个你没吃过,你尝尝!”大妈拿着一块用纸包着的圆圆的东西递在我面前。我仔细看了看,纸已经被油浸透,上面印着红色的字。隐约可以看到酥皮略带黄色的月饼,我拿过来,打开包装,一口咬下,绵、软、香、甜。完全不是以前月饼的味道,小小的我看着大妈慈祥而满足的笑容,感觉这月饼的味道,就是母爱的味道。

后来当了兵,离开了故乡,与大妈见面的机会渐少。只能通过书信来了解她的近况。尤其是在每逢节日,我总会提前写信,问候下大妈和全家。在部队当收发员时,邮局有月饼邮寄的业务,因为平时与他们接触较多,近水楼台也享受了一回他们的优惠服务。收到月饼的大妈回信埋怨我,说还是自己烤的好吃,这些东西都是卖包装,那么大的一个盒子里没几块,自己烤的月饼还给我留着呢,等我探亲回家时再尝尝。

后来转业回到地方,工作在外地,家也安在了外省,回一次老家变得更难。由于我们搞石油勘探,经常在柴达木高原盆地无人区施工,手机信号比较差,也因为自己工作忙的借口,给大妈打电话问候也少了许多,倒是时不时能按到大妈的电话,问我的工作、生活,嘱咐我照顾好身体,家里一切都好,不要让我挂念云云……

去年八月,收了工的我从甘肃回了一趟山西老家。这距上次回老家已过去了3年。我的行李包里塞满了敦煌的特产,当然最少不了的还有几盒月饼。虽然还没到中秋,却是儿时大妈给我最深的记忆。

走进大妈家,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大妈双眼缠着白纱布,半躺在床上,液体慢慢进入她的血管。身体消瘦,面色发暗,头发也都全白了。顿时,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没大事,就是个青光眼,昨天刚做的手术,输几天液就好啦,不碍事的。”大妈躺在床上,反过来安慰着我。大爸告诉我说,其实早就查出有,但怕麻烦一直拖着没做,这几天眼睛感觉看不见才上的医院。又怕住院费用太高,就把药拿了回来在家输。也没有告诉在外工作的儿女。要是我没“凑巧”回来,也不会知道大妈做了手术。我拿出月饼放在大妈的手里,“大妈,这是新买的,你尝尝吧?”“费那钱干啥?现在牙也不行了,太硬的都咬不动啦!”

由于假期临近,没在老家多待上几天,我就返回了河北。回来打电话知道大妈眼睛恢复的很好,嘱咐我说要是再回山西时,专门再给我烤点月饼。听着大妈的话,内心一阵阵酸痛。离的远了,想听一句大妈的唠叨都成了奢侈,见了面,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们小时候的事。

曾以为大妈一直会那么年轻,一直会在村口守着我归来。当岁月无情地带走了她青春的容颜,大妈真的老了。从小到大,上学、当兵、工作,真正陪大妈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大妈的爱如大海,让我健康地行走在这个世界上。现在,子女一个一个飞向了远方,这点滴的照顾不及她给予我们的百分之一,每每念此,内心总是惭愧不已。

又是一年中秋近,月饼含情念亲恩。现在市面上的月饼五光十色,国产的、进口的、甜的、咸的、果仁的、肉馅的,真是各式各样、应有尽有,但我还是最怀念大妈自己烤的月饼。

因为,这烤的月饼,到达故乡的距离最近,到达大妈的心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