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的夏天让徒步在室外的人们汗流浃背,重庆气矿垫江采输气作业区巡管班班长王勇拿着打蛇棍在绿林成阴的山间小道上惬意的完成着当日的巡检工作,在经过黄葛阀室时,惊喜的发现原本半米多高的火苗已经悄然熄灭,远看过去整个阀室被青山包裹,像是一副美丽的画卷。
近年来,作业区始终秉承“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理念,对标《油气田企业绿色矿山创建标准》,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工作,而今对标重庆气矿《绿色矿山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已成为每年垫江作业区落实安全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缩影。
让“火炬”不再是“地标”
“这个‘火炬’终于熄灭,现在不管好远都看不到火苗了。”9月5日,黄葛中心站班站长兼支部书记何洪高兴的说道。
垫江采输气作业区站场分部在川渝地界三区五县,以往中心站的“火炬”,曾经被很多员工和附近居民当作“地标”。所谓“火炬”,是指中心站在开采天然气过程中,为了保证安全生产,把难以收集利用的天然气点燃排放到空中,这些不分昼夜燃烧天然气的排气烟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火炬”。天然气放空燃烧,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存在环保隐患。
今年以来,作业区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重点在各个中心站启动实施熄灭“火炬”工程。针对黄葛中心站、渡舟中心站的不同运行状况,作业区通过对站内管线流程的调换及利用大修时机对站内设备设施进行工艺改造等方式,实现天然气完全回收。下步作业正规划卧龙河集气总站“火炬”熄火工程,预计每年回收天然气1万立方米。
通过资源优化、设备优化和技改优化,作业区在单井火炬治理上也很快取得成效。卧13井是卧龙河气田一个低效井,建站初期,单井管网不完善,作业区积极发挥挖潜增效模式,与垫江县国有企业鼎发公司开展联合开采,通过搭建管线,让卧13井的天然气直接进入鼎发公司管网,关停火炬达到“熄火”创收目的。单井共采业务启动后,作业区每年将增产天然气320万立方米。让“双碳”不再是“空想”
“选卧45井作为主力回注气井,力争今年以内通过低碳示范区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审。”为不断探索节能降碳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今年以来,作业区不断加快推进绿色矿山相关工作,不断推进CCUS等“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的调研论证工作和节能项目的实施。
据悉,2021年油气田公司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11万吨,其中天然气净化厂碳排放占比近50%,碳源代表性好,且引进分厂工艺成熟、位于采收率高达96%的卧龙河老气田附近。历时两年,通过各级技术专家先后赴卧龙河气田实地论证,发现卧龙河片区有着碳源集中、储层库容大、封存条件好等先天优势,并拟在该气田分阶段、分步骤开展CCUS技术链示范。为进一步配合开展好该项工程,作业区积极谋划,瞄准“卡、堵、难”点,制定工作关键节点时间表,力求突破,切实保障CCUS产业高质量发展。
让降能耗不再是“喊口号”
“本月我们中心站能耗指标虽然在作业区下达范围内,但仍然还有下降空间。”班务会上,卧北中心站站长李小波说道。作为天然气生产单位,各个中心站自身的正常运转也离不开能耗支撑,能耗多用于维持各项设备正常运转需要,耗能主体为天然气、电力和汽柴油。
今年以来,作业区把节能降耗与能效提升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遵循“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将节能任务分解到各个办站、中心站,逐级传递压力和责任。压力和责任传递后,落地有声形成闭环才是关键,作业区每月公布能源和主要生产单耗数据,跟踪预警指标完成进度,并将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营造了“节能降耗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能耗点在哪,节能的潜力就在哪。除此之外,作业区不遗余力开展节能潜力分析,对集输、工艺、电力等系统持续开展节能优化改造,积极探索优化各辖区管网流程,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通过优化5个中心站管网流程,间接减少增压机组燃料气消耗,达到节能降耗目的。
指标考核、优化改造、技术应用等举措的落地发力,助推作业区节能节耗管理全面上水平,开辟了能耗总量持续下降的新局面。截至目前,垫江采输气作业区共实现折算计划指标内节能降耗25万元。 (杨宇为 胡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