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代中专)井下作业公司紧跟油田公司套损套变井治理工程部署,协调人员、技术、装备等资源,治理盘活“带病”老井,提升油气产量增效。截至8月底,完成套损套变井治理92口,修后累计产油1.14万吨、注水12.66万立方米。
井下作业公司深化与油气生产单位合作,摸排筛选具备修复价值的潜力井,协调建设方、相关方等资源力量,集中开展套损套变井治理,确保治理一口、成功一口、见效一口。
针对套损套变井井况复杂、工序较多、风险较大的特点,井下作业公司从设计源头着手,掌握分析井场周边环境、井筒井下情况,“一井一策”编写治理方案。技术人员深入施工现场,做好重点工序的措施交底、质量把关和技术支撑,因井施策,自主设计加工特殊尺寸、结构的打捞、解卡工具,解决瓶颈问题,提高作业成功率。西53-4-1井上修时原井管柱卡、油层套管有多处缩径变形,技术专家根据井筒及井下工具的反馈信息,采取活动解卡、倒扣、套铣、胀套等技术手段,成功起出卡阻的133根油管及3具封隔器、3具配水器等井下工具,套管内通径修复到原尺寸的95.58%,高效恢复该井正常生产。
井下作业公司生产、技术、装备等部门联动,按照“安全环保、效益优先、先易后难”原则,优选治理工艺,优化资源配置,分类推进套损套变井治理,确保修复治理的质量和效果。官23-45K井上修时,利用双封隔器找漏作业,发现井口下部及井深113米处的油层套管存在2段、2.65米长的漏失段,四十臂井径测井显示井深87米处的油层套管缩径。技术部门与建设方协商后,决定采用取换套作业工艺,取出并更换油层套管20根,恢复了井筒的完好性。
井下作业公司深入研究分析套损套变井的类型、位置、特征及修复要求,强化装备配套、技术升级,完善取换套、套管补贴、封堵封窜等治理技术。截至目前,完成套管补贴3口、磨铣整形14口、取换套7口、胀修套40口,丰富拓展了套损套变井治理途径,改善提升了油水井的“健康指数”,助力油田公司稳油上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