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一个多月的连晴高温,降雨量为历史同期最少量,导致川渝地区上百条河流断流,在依靠以水力发电为主的川渝地区,“限电”一词成为这个夏天的热词。
回想第一次遭遇突然停电,重庆气矿大竹采输气作业区张家场中心站当班员工王京华都记不清到底是哪一天了,只以为是当地电力系统临检。由于停电就会导致生产用水关停,她立即报告站长巫江。在与当地电力公司和水厂联系后,才得知这样的状况谁也说不清好久能恢复正常。
限电,接踵而至的就是停水。
8月25日17时,在张家场中心站的增压厂房内,室内温度直达60℃大关,正在运转的4组增压机排温121℃、129℃、134℃……逼近150℃停机值。增压机组运转需要足够的冷却水,实在没辙的站长巫江赶快给乡镇的送水师傅打去了电话,“请赶快给石油队送20桶桶装水来……”为缓解增压机组用水燃眉之急,在等待桶装水送站期间,他毅然决然将消防应急用水导入机组冷却用水。
作为重庆气矿唯一一个在四川境内的作业区,自进入7月持续高温干旱天气以来,大竹采输气作业区每天面临随时限电停水的生产生活难题。
为最大限度保证安全平稳输供,作业区党委积极与属地消防站联系,请求送水到站,截至8月25日,共计用水22车次,63吨水源,暂时缓解了中心站生产生活用水窘境。
但每日生产用水耗量具大,一次3-5吨的消防用水只能维持机组正常运行8个小时左右。8月10日,3号、5号增压机组就曾因冷却水不足,导致排温超限自动停机。为减轻6号、7号增压机组负荷,中心站临时把张北干线原料气倒入文星中心站进行增压、脱水处理。
在此期间,作业区根据不同井站的特点,果断调整生产模式,采取避开高温时段间歇生产,敞开厂房大门、增加工业风扇、放置冰块等多种方式降温。同时通过抽水、挑水、拉水的方式,保证了各井站的生产用水。在文星中心站,班组通过班务会,制定合理用水清单,号召一水多用,班组员工也会自发轮流到镇上购买桶装水,到附近供水点取水。
受川渝地区高温限电影响,限电最严重的张家场、文星中心站每日限电近10小时,导致多口无人值守井UPS电源耗尽关井。
8月15日3时,值班监控岗通过电子巡检发现张33井井安电磁阀因停电自动关闭。巡检工李均连夜赶到十几公里开外的张33井,通过就地操作手动开启截断阀。担心又会随时停电,他一直守在井口没敢合眼。“张33井日产2万余方天然气,如果半夜停产,将会影响整个作业区的日产量。”李均说到。
8月17日19时30分,文星中心站凉东9井井安电磁阀也因停电自动关闭,班组员工立即申请夜晚用车,前往井站手动开井。22时,在奋战近2个小时后,凉东9井完成开井复产,恢复日产气1.3万立方米。
生活上,因为限电,员工的食宿保障都困难重重。
一旦停电,近45℃的气温让人没法在蒸笼般的房间待着。整个班组员工都挤在小小的值班室。椅子不够坐,就直接坐地板上。巡检工杨润梅把瑜伽垫也贡献出来,让大家挤挤坐着,“最起码值班室还有一台空调可以吹,等来电了再回寝室休息。”但很多时候甚至会待到凌晨才来电。一旦来电,大家伙第一件事就是去水泵房打水,保证蓄水池能蓄满水,才能基本维持站上一天的生产生活用水。“有时连蓄水池的水都还没打满,又停电了。天天汗湿的工衣都没法洗,全是一圈圈的汗渍。”
在作业区机关也面临长时间、划区域、分时段停电困境。机关食堂因为间歇性停电,无法正常保证员工餐食,中午、晚上,大家就只能吃馒头、稀饭、凉面等简单的食物。每天晚上停电后,员工们都在办公室待着不回家,加班工作成为“纳凉”常态。
针对拉闸限电,作业区党委积极与大竹县、邻水县沟通协调,争取专线供电,力争保证一线班组正常生产生活。同时为各中心站配发发电机,截至8月23日,作业区已累计配发发电机30余台,柴油4250升。
7月至8月,大竹采输气作业区党委对高风险区逐一摸排,制定“一站一案”“一线一案”的应急措施,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资,为员工配发防暑降温药品,及时下发《关于节约用电用水倡议书》,倡导节约用电用水等多项举措,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保证了极端天气下安全生产“零事故”,生产销售任务圆满完成。
(吴平 李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