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送暖雪域高原

    期次:第8期    作者:□ 蒋万全 王玥

长途运输LNG车队翻起唐古拉山口   。刘世明 摄

拉萨天然气站卸车。 刘世明 摄

拉萨市民及出租车加气。 刘世明 摄

涩北气田员工现场巡检。刘世明 摄

涩北气田自动化无人值守集气站一角。 刘世明 摄

“现在做饭、洗澡、供暖样样都用天然气,真方便,哪像我们年轻时做饭烧水都离不开牛粪。”2 月 18 日,家住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塔玛小区的藏族阿妈益西卓玛正在用天然气灶做饭,谈到天然气带来的变化时,向记者感叹今昔的巨大变化。

拉萨市12万居民用户与她有着同样的感受,用她老伴索朗次仁的话来说:“日子过得可真快啊,转眼间,西藏和平解放已快 71 年了,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啦!”天然气给西藏民生带来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这得益于中国石油10年来不断实施的“气化西藏”工程。

为支持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改善西藏民众燃料结构,保护雪域高原及其三江源头的自然环境,2010年3月,中国石油以青海油田涩北气田为气源地,启动“气化西藏”工程,把柴达木盆地涩北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至格尔木压缩液化,然后将液化天然气(LNG)用大型槽车从青藏公路拉运到上千公里之外的拉萨,再经过气化加工送进千家万户,形成了中国石油多个企业共同构建的一条产、运、储、贸、销产业链。

2011 年 10 月,世界海拔最高的拉萨天然气站建成投产,青海油田当年向拉萨市区供气 71 万立方米,从此结束了拉萨市作为中国省(区、市)首府唯一没有使用天然气的历史,这是继青藏铁路、电力线路后的又一条高原新“天路”。随后,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青海分公司结合西藏自治区政府对西藏70个县的气化规划,相继启动了那曲、林芝、山南、昌都等地的燃气市场开发工作,旨在用绿色清洁能源呵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拉萨地处海拔 3600 多米的雪域高原,经济基础差、能源缺乏。得益于中国石油送来的天然气,2012年开始,拉萨市逐步拉开了天然气供暖改造的大幕,从此天然气锅炉提供的热流源源不断地从暖气管道输送到各家各户,逐渐取代了烧煤、柴火、牛粪来取暖或采用电暖器、空调取暖的历史。

10年间,中国石油为西藏安全平稳供应天然气,燃旺了老乡的灶头,温暖了藏区百姓的生活。10年来,仅拉萨地区年用气量就从2012年不足100万立方米增加到2021年5400万立方米以上。截至去年年底,拉萨市主城区天然气供给已实现全覆盖,市区 12 万余户居民、515辆公交车和相关企业享受到天然气清洁能源给雪域高原带来的绿色发展红利。包括天然气在西藏其他地区的利用,为保护西藏碧水蓝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造福藏区人民群众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青海分公司副总经理王微介绍,拉萨天然气站投产至今已 10 年有余,累计供气 3.1 亿立方米,代替燃煤约 40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和粉尘约110万吨,不仅解决了拉萨老百姓的取暖问题,还减少了环境污染。

而涩北气田日持续稳产,创造了 50 亿立方米稳产 11 年的业绩,为保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和青藏高原各民族温暖过冬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青藏高原的阻隔,加之西藏地区不产天然气,目前,天然气管网尚未覆盖到西藏。中国石油需将液化天然气用大型槽车从青藏公路拉运到 1000 多公里之外的拉萨,再经气化加工送进藏区各族群众家中。

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3月,是拉萨城市天然气供暖期,也是用量高峰期。格尔木到拉萨有1140多公里,冬季大雪覆盖、冰冻路面,运输LNG的槽车穿越可可西里,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可谓险关重重。从每年 10 月开始,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青海分公司便与中国石油运输公司青海分公司携手,针对青藏运输线冬季持续时间长、风吹雪和冰雪路面等特殊情况,提前安排部署天然气保供配送工作,全力确保 LNG 安全运输与平稳供应。10 年来,他们创造了在“天路”上长途公路运输液化天然气零事故的安全纪录。

此外,根据拉萨天然气站冬季保供方案,目前每天有 15 辆车从青海格尔木出发,每辆车运输量为20吨液化天然气,可转化为3万立方米天然气,日均运输量达30万立方米,可满足拉萨全市居民用气需求。

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青海分公司所属西藏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他们围绕保供风险点,针对采暖比例高和供气环节多的项目作为关注的焦点,提前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预判供暖需求点,确保雪域高原的安全稳定供气,保障西藏各族群众温暖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