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代中专 通讯员 刘泽军)井下作业公司依托不洗井作业工艺,实施不洗井作业41井次,平均单井提前3天恢复到修前产量水平,实现缩短恢复期增油588.6吨。
井下作业公司瞄准维护井修后产量恢复难的瓶颈问题,在部分低压低能井开展不洗井作业工艺实验,最大程度保护地下油藏和地层能量,取得了缩短产量恢复期、提升单井产量、提高综合效益的多赢效果。
作为开发生产58年的老油田,大港油田部分油藏呈现地层压力低、单井液量低、油藏敏感等特点,常规的洗压井作业易污染、伤害储层,特别是低压漏失井易出现修后液量不足、产量锐减等情况,直接影响油藏开发动用和油井综合效益。
井下作业公司组织技术专家、骨干成立研究团队,与油气生产单位合作,从井控风险防范、工艺质量管控、生产运行管理、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入手,结合区块油藏特点及单井井筒井下条件,精细筛选确定施工井。2月底,不洗井工艺首次在官82-15井检电、官G61-1井检泵作业中应用成功,官82-15井修后恢复期由上次洗井作业的11天缩减到5天,官G61-1井缩短恢复期3天,两口井实现缩短恢复期增油55吨。
井下作业公司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细化地层压力系数、预测关井压力、井筒液面、出砂及管柱完好情况等选井条件,创新完善油杆在线清洁、油管内壁清洁、井口液体回收等技术手段,提高工艺的安全性、适应性和有效性。综合分析34口可对比施工井,总体恢复率105.39%,较常规洗井作业提高7.22个百分点,具有投入少、工艺可靠、绿色清洁、不伤害地层等优点,在缩短修后产量恢复期、提升油井生产能力、控制产量递减上成效显著,最大限度突出了“拿油”效果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