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

——重庆气矿锚定50亿上产目标加强科技攻关纪实

    期次:第5436期    作者:吴平 周文洪

截至8月10日,通过一系列的科技技术攻关,重庆气矿老气田年度综合递减率降至5%以下,处于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重庆气矿管理的川东片区剩余可采储量较低,积极开展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科技攻关,效益开发低渗区难采储量,对降低产量综合递减率产生了重要作用。

科技助推企业发展

今年,重庆气矿科研工作锚定加快上产50亿目标,紧紧围绕老区稳产、新领域上产、储气库建设、创新提效“四大攻坚战”,聚焦资源发现根本任务,着眼勘探开发中存在的技术瓶颈铺开工作。

重庆气矿持续开展川东地区中、浅组合研究,尽快落实侏罗系、龙潭组等新型油气藏的建产区,进一步加大对二、三叠系及石炭系等层系的深化研究,解决致密气、页岩气效益开发的技术难题。气矿广泛展开野外地质考察,提出在梁平地区建设侏罗系陆相典型剖面的建议,该成果将建成四川盆地首条完整、系统展示下侏罗统三套页岩层的沉积地层、古生物组合、有机地化、储层性能等参数的实物剖面,形成一个标准示范科研教学场地,对各级人才培养、陆相油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云安012-6井的高含硫气藏开采先导试验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建成后,该基地将成为国内唯一的高含硫气田用材料在硫化氢分压大于1兆帕条件下的现场评价试验基地,集团公司在高含硫气田开采中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有望提升。

技术立企、技术增效。气矿坚持多项科技攻关及科技创新,持续开展脱水装置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构建三甘醇脱水系统智能诊断与监控平台,实现脱水系统在线状态判断,异常识别定位,露点、醇耗预测等系列功能;开展孔板流量计流量补偿研究,实现了孔板流量计清洗期间的流量自动补偿。

加强科技攻关是突破资源瓶颈的源动力。在气矿科研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前期规划下,新领域老气区、新井老井齐上阵。今年钻井58口,修井44口,钻修井数量比去年增加40%,比前几年增加100%,是重庆气矿历史最高峰值。

科技成果转化凸显

近年来,重庆气矿始终坚持强化科技项目成果培育,深化成果凝练,制定《陆上天然气生产场所天然气泄漏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企业标准;搭建的“生产实时数据全链路质量智能管理系统”已在分公司多个兄弟单位推广应用;在川东侏罗系油气资源接替层系开展的多项科研项目,有力支撑了生物礁气藏的勘探开发工作。

科研项目重点在于解决技术难题,其成果的转化应用在实际生产建设中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此,气矿科研技术人员龙俨丽深有体会。2014年,在了解到川东地区有604座含硫天然气场站放空系统存在点火系统故障、火炬安全距离不够、点火装置常采用“长明火”等问题,爱钻研的她和科研团队成员就琢磨着能否发明一套“升降式智能点火系统”。

放空火炬的升降点火装置从2015年开始研发,到2018年第一套在天东90井现场试用,再到2019年第二套的优化改良,历经了近5年时间。该装置实现了微流量自动监测智能点火,甲烷零排放。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截至2022年7月,已在川东地区29个含硫天然气场站推广应用。

科技成果有形化效果凸显,这个过程艰辛坎坷却又充满挑战。

随着“两峡储气库”建设驶入快车道,气矿第一次在科技上预见性地做规划,在项目上提前做统筹安排,以此形成的储气库建设及运行的关键示范技术和规范专项项目17项,拟在2025年申报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科技成果转化凸显,捷报频传。在即将举办的集团公司第二届科技创新大赛上,气矿作为为数不多参加此次科技创新的基层单位,将领衔“老气田数字化转型升级关键控制智能化技术推广应用”成果参加科技创新板块的评比;选送的6篇文章将在第十二届全国天然气藏高效开发技术研讨会上交流。

培养科技后备人才

重庆气矿目前有科研人员近200人。气矿所属的工程师、技能专家、技师的技能水平,在公司乃至集团公司都名列前茅,但其中综合能力强、业务能力突出的科研领军人才较少。

气矿坚持“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培养人才”,积极搭建科技舞台,创造科研环境,相继出台《激发科研机构和科研人才动力活力二十六条措施》等文件,激发科研项目经理主观能动性,以此提高项目成果有形化转化率。

于2010年建立的重庆气矿劳模创新工作室培养了大批吃苦耐劳、勇于创新、业务精湛的科研人才。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各级劳动模范、高级技师共61人。在他们的引领下,气矿科研人员开展技能攻关,解决瓶颈难题,总结生产经验,形成绝招绝技。各类成果应用持续推广,创新成效显著。

对于科研人才的接续培养和队伍梯度建设,气矿总地质师罗冰擘画了一幅“各业务链大融合+专业性强的领军者+热爱科研事业的新兵”蓝图。

气矿科(部)室、岗位人员之间定期轮岗交流学习,尽量做到懂地质的要懂工程、懂工程的要懂地质,还要涉猎开发、勘探等。在致密气、页岩气、地质工程、开发生产等全业务链成立领导小组,定期通报进展、研讨建产流程,互相了解各区块业务,甚至负责土地的相关人员和基建队伍在井位部署时就要提前介入,共同参与如何选井、土建、地面建设、布井。涉及到具体项目,则从业务链大融合中落实到人头,分工更细更具体,共促项目落地实施和稳步推进。

如此一来,复合型、综合性人才层出不穷。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川东地区资源勘探开发研究的陈守春,7月刚被评为公司“一线科技先锋”,已成为气矿科研人才队伍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