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的记录者

    期次:第1042期    作者:□ 李潘


进入8月,重庆地区持续40多度的高温天气,多次入围全国高温城市前10名。在一线,除了坚守的石油人之外,还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身背工作包、手持照相机、肩扛摄像机战斗在生产前沿。他们,便是高温下的记录者。

“立马动身,现在就去,一定要拍摄记录好高温下的天高线B段复线施工情况。”刚结束了万州采输气作业区高峰场中心站高温时段下巡检工作的拍摄采访,重庆气矿2019年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李成勇一边收拾“行头”,一边提到后续的行程计划。

新建天高线B段复线作为重庆气矿重点工程,建成后每天可增加上百万的天然气产能,为在雨季来临之前完成施工计划,重庆气矿迎高温战骄阳,抢抓施工进度,为万州区冬季天然气保供工作提供可靠保障。重庆气矿新闻中心长期关注气矿重点工程和重点场站,及时派驻新闻记者对高温下的施工作业进行全面跟踪报道。

在天高线B段复线建设工程现场,李成勇扛起摄像机、抡起高脚架,一路小跑找寻合适的拍摄地点和采访素材。

“不急,太窄了,我换个角度。”李成勇蜷缩在狭窄的焊接管沟里和施工人员细致交流,采访中他不时挪动位置、调整拍摄角度,生怕错过采访过程中不经意间的经典镜头、灵魂语句、细微动作。

刚完成采访,他又扛着摄像机,径直朝落差200多米、路面坑洼不平且满是碎屑岩石的山坡上跑去。

在坡上,李成勇为了取得最好的画面,他反复移动机位,皮肤晒得通红,汗水也成了他的标配,工衣湿了干、干了又湿,早早的被划上了“地图”。

连续高强度拍摄,长时间过度暴晒导致李成勇轻微中暑,他喝了2瓶藿香正气液后,又继续开始拍摄采访工作。

于此同时,在永川采输气作业区管理着日产常规气3万方,页岩气50万方,日销天然气约100万方的黄202中心站。郑元涛、杨旭东已经跟着值班人员巡检了20分钟。

午饭过后,郑元涛拿出手机看了看天气预报,实时气温43℃,监测到地面温度66℃,枯瘪的知了在地上随处可见,微风夹杂着热浪让人“寸步难行”。

“巡检前,喝1瓶藿香正气液,防止中暑。”值班人员何晓辉提示到。

扛着10来斤的摄像机,还没巡检到吸收塔,杨旭东早已汗流浃背,豆大的汗珠沿安全帽檐一颗一颗滴落下来。在重沸器点位,双重“高温”更加让人难以接近,“如果太阳坝下算是火炉,那么这里就是火炉芯了。”何晓辉风趣的跟郑远涛说到,“这个点位是巡检重点,几个压力表必须巡检到位,可不能马虎。”长时间暴晒让郑元涛的脖颈上出现了明显的“分界线”,他本就黝黑的皮肤愈加“深不见底”。

采访结束后,他们利用有限的工作条件,及时听视频录音、撰稿、编辑、制作,从长达几个小时的视频镜头中,挑选剪辑出2分钟左右的画面,编成一条新闻稿。这早已成为了新闻记者的常态化“动作”。后来了解得知,郑元涛、杨旭东都是重庆气矿优秀共产党员。

据了解,14天时间,累计往返行程2000公里,穿越半个重庆地区,跑遍万州、梁平、垫江、永川等生产片区,重庆气矿新闻中心的记者们用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一篇篇报道,记录着高温下石油人坚守奉献的感人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