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与石油梦想同行

    期次:第1042期    作者:张虎

一年前,自己无意间收集到本旧书———《翁家石油传奇》,书虽泛黄,却爱不忍释,想在书中寻找与四川油气有关的痕迹及渊源,看能否对重庆气矿石油沟陈列室里翁文灏的介绍和石油沟巴1井企业文化有更全面的补充……

最近看到“铁人先锋”平台有电子版《翁家石油传奇》,手机屏幕看起不过瘾,于是我又把此书拿来阅读一遍。

翁文灏,一个让很多石油人耳熟能详名字,他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第一批洋博士,我国现代科技发展史上的“起点人物”之一。他创立中国石油公司,主持制定的《石油工业建设计划概要》是我国现代石油工业第一部国家石油发展纲要。

书中主要讲述了翁文灏、翁文波、翁心源三位有着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杰出科学家,为实现石油强国、民族振兴梦想的奋斗过程。翁文灏与翁文波虽是堂兄弟,却相差23岁,翁文波与翁文灏的长子翁心源同岁。

作为先行者,翁文灏是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略》的中国学者,第一位代表中国出现国际地质会议的学者,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学者……我在书里数了下,这样的第一有13个。而翁文灏领导的地质调查所,被称作是解放前“中国人伟大的骄傲”。

翁文波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测井等应用技术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因在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而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抗战期间,他受邀到石油沟巴1井进行电法测井试验,开创了我国使用测井技术勘探石油天然气的先河。

翁心源是中国石油储运工程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我国第一位学习和从事石油储运专业并专攻石油管道的工程专家。1961年在修建我国第一条穿越长江的输气管线———巴渝线(石油沟气田至重庆,目前属重庆气矿管辖),他先后两次到现场视察,并指导研究第二次过江方案,直到建设完成。

翁家三位传奇人物虽有着不同的经历,但他们都在国家感召和民族呼唤中,放弃高薪俸禄,选择石油工业作为践行人生理想的战场,坚持与石油梦想同行。

“先生,中国为何不产石油?”这是读私塾时翁文灏问老师的话,中国人怎么使用的都是“洋油”?

1908年,19岁的翁文灏一连4天上考场,在200多名考生中成绩优异,获得了官费留学资格。留学时,为实现报效祖国的心愿,他毅然选择了地质专业,立志要将现代科学技术的火种引入中国,并立下“扶衰弱、佐中兴”的壮志。

抗战爆发后,我国沿海港口相继被日军占领,石油进口通道几乎断绝,抗日大后方油荒严重,“一滴油,一滴血”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我们祖国积弱甚深,为振兴中华,我看到了中国石油的希望。我的事业在玉门……”1941年,29岁的翁文波带领一批以石油报国的有志之士走上了“一滴油,一滴血”石油生涯。很多人对他辞去重庆中央大学教授,放弃月薪400元优厚待遇,来到荒凉无比油矿的举动感到很不理解……

抗战期间,翁文灏将翁心源送到艰苦的玉门油矿投身石油工业,他的次子翁心翰在对日空战中驾机殉国,忠烈一家在全国抗战军民中获得了极大的声誉。

在玉门油矿开发之初,翁文灏还曾与周恩来磋商,商量调用延长油矿钻机一事。周恩来当即表示“同心为国,决无异义”。陕甘宁边区政府鼎力帮助拆运,并从延长油矿抽调20多名技术工人和两部钻机支援老君庙油田的勘探开发,这是国共合作的一段佳话。1939年8月11日,玉门第一口油井自喷出油,揭开了开发建设老君庙油田的序幕,也极大鼓舞了全面抗日军民士气。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石油是难以立国的。”翁文灏用在油气考察路上不停的奔波来实现他“石油立国”的梦想。

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曾提到了一位国民党政府的前行政院长,说他是一位有爱国心的人士,这位爱国者就是翁文灏。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翁氏家族与石油梦想同行的真实写照。

作为石油沟气田后继者,我们要将石油梦融入中国梦,牢记“能源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嘱托,鼓足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新征程上勇当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