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来自广东的客家人,当年部队转业到了油田,一干就是五十多年,那个容光焕发的年轻小伙如今已变成古稀老人。而我这个“油二代”,来到大港油田最偏远的油区———采油三厂也已经十几个年头。
季节轮转,又到了夏季最热的时候。尽管溽暑难耐,但受疫情影响好久没有回家的我,一回油田就直奔父母家。
“丫头,你好久没回来了,最近你们单位怎么样!”虽然来到油田几十年,但父亲的普通话依然不是很好。父亲很健谈,三句话依然不离老本行。老人家转业后,参加过江汉油田会战和华北油田会战,最后来到了大港油田。进入钻井队当技术员,到退休前就一直在钻井公司工作。
他回忆起按李四光地质理论找石油的往事,那些年的他们不怕艰苦,不惧风沙,按照“准噶尔盆地二下两上”原则终于找到了石油。说到这些,老人家脸上放出幸福的光芒。他说,那时候在荒无人烟的准噶尔盆地风餐露宿,后勤服务一时跟不上是常事,一盆洗脸水要用好几天……我能想象到他们当年勘探工作的艰难。因为朋友前几年在准噶尔盆地游玩的时候,告诉我他最难忘的瞬间是脚从汽车里落地时,灼热的土地透过厚重的皮鞋有烫脚的感觉,可想而知夏天的准噶尔有多炎热。
我想起了很多往事,想起刚上班时的不情愿,想起初到一线时面对艰苦环境的排斥,好像离那个高楼大厦、霓虹闪烁的城区越来越远了。可当自己接触到许多老一辈石油人,聆听他们讲述那时的艰难、那时的欢欣,突然就明白了自己肩上扛着一份责任和使命。今天的我们,循着老一辈石油人的精神和走过的路,在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南部油区不断开拓,踔厉奋发,像他们一样无所畏惧,一路向前。
我在返程的路上静静地思索,不远的将来,我的石油故事该怎么讲给我的孩子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