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稳黄土高原,靠什么?

——吉林油田打造长庆劳务输出品牌的调查

    期次:第5877期    作者:图/记者 丁磊 文/记者 刘晓娣


  4月30日,在长庆油田冯地沟参加劳务输出的吉林油田作业监督员辛福林依然在现场马不停蹄地忙碌着。由于人员短缺,他已有8个月没有回吉林松原老家了。而同来的其他十几位作业员工,至少也有4个多月未休班了。
  那么,常年远离故乡的这支作业监督团队思想能稳定吗?吉林油田又是靠什么打造了长庆劳务输出品牌?
  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在长庆劳务输出前线采访调查中了解到,靠示范引领、靠安全管控、靠真情凝聚,是他们的“秘诀”所在。正因为长庆劳务项目管理部在打造特色管理模式中措施得力、深入人心,使参加长庆劳务输出的近3000名吉林石油人同心同德共创业,得到甲方的高度认可,在黄土高原上展树了吉林油田品牌形象。
   靠示范引领:流动不流失,独守也“连片”
   党员常年流动在外,会不会“军命”有所不受?这是个不小的问题。不得不承认,长庆劳务输出之初党的建设工作曾近乎是一块“荒地”。
  2014年以来,面对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和企业内部创效能力大幅下滑的困境,吉林油田公司决策层审时度势,牢牢抓住集团公司扩大经营自主权改革试点的有利契机,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首先开辟了长庆油田劳务输出市场。截至目前,长庆劳务输出员工已达2967人,横跨陕、甘、宁、蒙四省区,服务于长庆油田采油二厂、采气一厂等11个单位、1233个生产岗位。其中,党员500余名,占劳务人员总数的16.6%。
  这些劳务输出党员的工作特点基本上是一人一岗、一人一片,完全是“独立作战”。有的党员周边几十公里都没有一个群众生产岗位,别说帮扶,连个监督对象都没有,党员的行为基本全靠自觉,作用发挥有限。
  针对这种问题实际,为充分发挥党员在生产、生活和管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帮带的“四个能力”,年初伊始,长庆劳务项目管理部党委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六帮一做”立功竞赛活动,即“帮技能提高、帮标准提升、帮防火防盗、帮安全环保、帮日常生活、帮思想稳定、做合格党员”,并确立了相应的“帮做”标准,整个活动有方案、有落实、有检查、有考核,从而确保全体党员始终不脱离党组织管理,逐步建立起了党员流动管理新机制。
  支部串线,党员连片。由支部牵头,根据各党员和周边群众劳务工作岗位的远近情况,按人按岗就近串线连片,让党员与周边群众岗位结成帮扶对子,并划分具体责任,明确帮带具体人员和岗位数量。其中,长包党员固定结对,流动党员临时担责,因人而异、因岗而定、因力而帮;结不上的,也不生拉硬套,不搞形式,从而真正让党员“岗位有标准,群众有口碑,身边无落后,样板遍山头”。
  活动开展以来,全体党员踊跃参与,勇于担责,在大山里尽显其能,各展风采,原本500多人的党员队伍,现已连片“辐射”为1000多人。其中,新民长庆采油五厂麻西作业区28增压撬站长、共产党员李丹在管好自己“责任田”的同时,还主动帮助周边几个岗位提高管理标准,解
决生活难题,成为群众的好帮手、贴心人,他所在的岗位已连续两年被长庆采油五厂党委评为“党员先锋岗”。
  “我们将大山里的党建工作与劳务生产紧密结合。生产上需要啥,党员就去做啥。我觉得无论在家里,还是这里,党员就是党员,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名分、丢身份、丢形象、丢威信”,采访中,长庆劳务项目管理部党委书记曹瑞介绍说,经过半年来的努力,“六帮一做”党员立功竞赛活动成效凸显,全体党员的责任意识空前高涨,大山的颜色更“红“了……党员虽流动,作用不流失,这个队伍,稳了!
   靠安全护航:分级分类管,天高人不“远”
   “天高皇帝远”,安全怎么管?“管,是一定的。而且还要管出 ‘名堂’。”长庆劳务项目管理部的回答坚定而有力。
  整个长庆劳务输出项目行政区域广、战线长,岗位高度分散、安全环保不确定因素多,一旦安全管理出现问题,直接危及着员工的生命安全,也会使吉林油田劳务输出品牌形象受损。直面这些问题,长庆劳务项目管理部适时开展了“7A”分级管理活动,旨在有效降低劳务输出中各类安全环保事故的发生,提升全员安全环保能力,进一步构建长庆劳务安全风险防控机制。
  “7A”,即对影响长庆劳务安全管理的各类因素进行梳理总结,从中筛选出影响岗位风险的工作场所、岗位隐患、员工操作技能等7类重点因素,再将各影响因素按风险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ABC三类,最终确定岗位综合风险。其中,根据岗位具体情况和员工自身实际,又将岗位综合风险评定为从7A到A七个级别,对应实施3A级以上、3A级、3A级以下三个级别的分类管理,最终实现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岗位综合风险的评定,能快速确定高风险单位、岗位和个人,让我们对岗位风险现状一目了然,管控更有针对性了。现在,哪里不安全,我们就将主要精力放在哪里。这种做法也大大激发了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黄土高原上的安全文化氛围越来越浓,”长庆劳务项目管理部经理郑本祥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项目部每天出车三四台,平均行驶1000多公里,深入到大山里各个井站进行安全检查和指导,就是要严抓严管,让“7A”分级管理在岗位见实效。
  截至目前,长庆输出各单位“7A”分级管理方案明确,措施到位,岗位覆盖率达100%,并实现了多个4A类以上岗位向3A类及以下岗位的转化,安全管理形势稳定向好。
  “由于岗位偏远,员工寂寞,对员工酒后上岗管理是我们的又一重点。现在,我们规定,如发现酒后上岗,罚款5000元,屡教不改的,就退回松原驻地……”郑本祥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再辅以这样严格的考核制度,现在岗位上喝酒的现象已基本杜绝。下一步,还要对往返列车上的喝酒行为进行管控,以保证每个人都能真正让家里和单位放心。
  人的“身”和“心”都安全了,这支队伍,稳了。
   靠真情凝聚:有家有方向,精神有力量
   远离故土千里之外,“家”的吸引力是否会越来越弱?精神又靠什么寄托?
  岗位可以分散,但情感必须要凝聚再凝聚!这,就是打造长庆劳务外输品牌的思想文化建设目标。
  几年来,由于山里的闭塞,生活的单调,加之对家人的思念,导致很多外输劳务员工的思想状态都不在“频道”上,思想“游荡”、道德“缺失”、精神“萎靡”、言论“极端”、文化“褪色”现象较为突出,甚至个别员工对油田形势、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也漠不关心。
  “人活的是一种精神。我觉得这种局面非常 ‘可怕’,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更削弱着劳务输出队伍的整体战斗力,甚至会拉低整个吉林油田队伍建设水平,”郑本祥说,正是基于这样的良苦用心,按照公司党委的要求,在人事处、企业文化处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长庆劳务项目管理部进一步整合劳务外输各单位资源,全体成员8天8夜基本没合眼,方案几经修改和完善,建立开通了网上 《家园》 思想文化传播模式,利用网络和新媒体传播渠道对所有外输劳务员工进行思想宣传、教育和引领,实现“一网学习、一网教育、一网落实、一网激励、一网凝聚”目标,使劳务人员的奉献精神、担当精神、时代精神得以彰显和提升。同时,《家园》 也搭建起了亲情平台,外输员工家人可以通过公众号及时了解自家人在长庆的工作和生活,实现了前后方相互沟通、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开创了共建和谐大家庭的良好局面。
  2019年1月1日,《家园》 公众号正式上线。作为电子月刊,共设有 《新时代传习所》 《劳务时事》 《创新天地》 《一封家书》 等10个栏目,适时对各单位的好经验、好方法、好人好事刊发推广,外输员工参与热情不断高涨,思想不断凝聚。截至目前,《家园》 公众号已发布5期、50余篇(条),单条点击率最高的已达2511次。
  土地薄,感情厚。各项目部每天到岗位关注员工思想,帮员工解决问题已成为习惯;帮员工洗菜做饭、取送快递已成为日常;每周驱车给各井站送水、米、面、油等“给养”已成为大山里的独特风景……同时,“放歌西北”全员K歌比赛、“过年我最炫”秀秀年夜饭比赛、“最浓年味”对联比赛、“油龙腾飞”杯台球赛等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更缓解了离家人的思乡情绪,拉近人和人之间的情感。
  晚上21时多,在采访现场,记者有幸读到了作业监督员李洪军。因山区停电、点蜡烛加班时突来灵感,他作了一首打油诗:“加班烛光舞/漫天飘黄土/谁知吉油人/全都不怕苦。”
  正是这样一支苦中作乐的队伍,在恶劣环境下执着而无悔的坚守,创造着效益,也创造了奇迹。毋庸置疑,吉林油田的长庆外输劳务大军,已经靠每个人自己,靠团队的力量,在这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坡上,站起来了,站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