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在重庆气矿垫江采输气作业区卧龙河集气总站室外员工技能培训室里,员工拿着笔记本紧盯着解剖后的阀门认真的做着笔记。“站上每一名员工都是作业区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我们要搭建好员工培训平台,让老员工从退休倒计时变成发挥余热倒计时,让新员工加速成长。”专家技师室成员兼一党支部书记周刚说道。
今年以来,面对人才断层难题,作业区党委积极发挥“三基”工作的带动促进作用,围绕强化基本功训练,分类定制培训内容,将培训课堂搬到生产现场,激励员工“一岗精、多岗通”,促进全员能力素质不断提升。
分类定制培训内容“用啥学啥、缺啥补啥”
垫江作业区是集天然气生产、增压、集输、销售及气田水处理为一体的综合性生产单位。工艺复杂、生产流程长、管辖范围大。伴随工艺优化和技术改进,岗位操作难度加大,对岗位人员的知识技能提出更大挑战。
“有什么样的精气神,就有什么样的工作状态,不仅要直面困难,激发员工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担当,还要通过‘大练兵、大培训、大比武’,提高员业务素质能力。”党委书记车常飞介绍说,在深入做好员工素质能力分析的同时,根据员工实际情况,分类定制培训内容成了当前员工提升业务能力的重中之重。
针对在“油公司”模式及“三支人才”队伍转换的大背景下,作业区先后有近20名跨专业转岗老员工,作业区党委通过“每周一题”“每季一赛”等形式,“用啥学啥,缺啥补啥”,线上线下开展岗位练兵,不断提升转岗人员的岗位实操和应急处置能力。
“我再有两年就退休,忘性比记性还大,学啥呀?”卧龙河集气总站58岁转岗员工曹延明的话代表了部分老员工的心声。作业区党委委员逐个与他们谈心谈话,及时化解他们的畏难情绪和消极心理,调研掌握培训需求,量身确定培训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确保他们尽快熟悉基本操作,能够独立巡检。独立顶岗那天,曹延明倍感自豪:“只要转变了观念,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
针对新入职大学毕业生,作业区党委从培养技术骨干出发,按照岗位类别将他们指定到各个中心站跟班实习,并指派经验丰富的技师担任老师,分阶段制订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大学生之间业务比拼,激励他们尽快成长成才。
将培训课堂搬到检修现场“一帮一、一带一”
“现在看到的是如何正确清洗高级孔板阀,大家要注意过程操作。”在生产现场,卧龙河集气总站站长胡波一边将拆卸高级孔板阀的工具依次铺开,一边联系实物介绍操作注意事项。
在员工日常培训中,作业区党委结合各中心站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制定培训内容,采取导师带徒、集中培训等教学形式,抓实基本功训练,提高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是在卧龙河集气总站,有一处室内员工培训室,里面存放着大大小小共20余件废旧备件教具,是最受员工欢迎的培训阵地。“这些实物教具都是我们自己搜集的废旧设备,自己动手清洗、解体、切割、打磨、刷漆的。”周刚指着被“开膛破肚”的离心泵介绍说。室内培训室面向作业区一线全体员工,各个中心站通过提前预约排号,有计划性前往该站学习。
从工艺原理到现场流程,手把手教,一步步练,让员工直观掌握设备构造、贯通理论实践,提升对装置的驾驭能力,在解决生产难题的同时,培养出一批批技术骨干。
开展跨岗培训星级考评激励员工“一岗精多岗通”
各中心站设备设施及生产现场工艺迥异,作业区党委抓住推行岗位价值评价的契机,深化管理,大力培养“一岗精多岗通”的员工,缓解用人紧张局面。
今年以来,作业区结合气矿岗位价值评价工作,巧妙的与之绩效考核相结合,员工掌握的岗位操作越多,享受的待遇就越好,激发了操作工学技术、钻业务、搞革新的热情,员工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老师傅李伟东作为高级技师下了班还不肯回寝室休息,在仿真训练室反复练习,只因有个环节没搞通。95后的杜晶凭借自身努力和实力,代表作业区参加分公司技能比武,在刚刚结束的理论题库比武初赛中,取得了满分成绩。
“我们持续深化绩效考核力度,吸引员工靠真本事‘加薪’,精本岗、通多岗的系统操作工不断涌现,作业区整体操作水平和创效能力不断提升。”目前,作业区取得各类高级工资格证的员工共182人,占操作员工总人数的81%,在员工总数锐减的情况下,始终保持辖区设备设施安稳长满优运行。 (杨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