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油田融媒体中心  
上一期    下一期

追梦人 在路上

   期次:第3559期   作者:石春燕  周小君

2015年5月23日,张端瑞研究生毕业答辩结束,响应国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把自己的日程列入了赴疆倒计时。一个多月后,这个1米78的山东小伙,辞别亲人和他熟悉的一切,怀揣梦想,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了塔里木这片热土。

那年7月29日,他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消息:来新疆半个月了。没有任何水土不服情况发生,实现了无缝对接。偶尔想家,偶尔想青岛。有一种对未来的笃定,还有一缕淡淡的对亲人和朋友的想念和牵挂。在钻井队上唯一的烦忧是若有若无的信号。没信号真的很糟心,不知何时手机信号能覆盖至各个角落,包括戈壁、沙漠和深山。可喜的是太阳好的时候信号也很好,心情也自然好起来了。大漠晚上八九点还有太阳,就算接下来上夜班也是愉悦的夜。

转年的3月间,沙漠的春天迟迟没有消息,陪伴他的只有一株孤独的红柳。他心里想着,不知青岛的樱花开了没有,扬沙能否捎去他的思念。久不见面的朋友说:“快回来吧,真是想死你了!”他想了想还是没有回去。4月时,在钻井队实习的第一百天,张端瑞高兴地在朋友圈晒出了一顿美味的午餐丸子。

那一年,他在骄阳下拉过吊卡、扶过刹把,在风沙聚起的寒风里给钻杆探过伤、配过泥浆,在月光如水的夜里发过呆、写过诗。实习期满,他收获满满,体形也扩大了一圈,钻井队的日子又苦又咸又难以割舍。

在钻井队体验了一年石油人的辛苦与不易之后,张端瑞对石油的理解和热爱更加深沉了。分到油气工程研究院后,他以科研攻关为方向,全力开启了追梦模式。面对制约钻井提速的拦路虎——库车山前巨厚难钻的砾石层,张端瑞主动承担起了砾石层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针对砾石层岩性分析、钻头应用统计、钻头与岩性匹配性分析,勤奋的汗水洒遍了走过的路。

有一天下班,他发现骑自行车比开车回家还早一分钟,他由此悟出一个道理:开车虽然机械钻速高,但纯钻时效低,建井周期长;自行车虽机械钻速低,但纯钻时效高,建井周期短。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必有收获。他负责的课题实现了单只钻头进尺904米,创博孜区块333.4毫米井眼泥浆钻条件下单只钻头进尺超900米的纪录。

为了实现方案优化目标,张端瑞把区块的问题吃透彻,把解决的措施写清楚,不留任何窗户纸。编制《哈拉哈塘油田跃满区块奥陶系油藏开发方案》时,他充分调研该区块最大关井压力情况,结合不同套管抗内压强度,针对发育异常高压的井精细设计了3套井身结构,真正做到一井一策、量身定制。

油气工程院是油田的“决策参谋部”,工作的特点就是急、难、险、重,哪里有需要,张端瑞就往哪里冲。编制《深地复杂油气藏钻完井关键技术创新与工业化》报告时,他早出晚归,坚守三月、奋斗不息;编制《塔里木十四五钻采工程技术科技规划》时,他连续两周吃住在办公室,总是干着干着,不知不觉天已破晓,但战意犹酣。

未来的路还很漫长,张端瑞全力以赴奔忙在科研路上,孜孜以求,他相信离梦想越来越近了。

塔里木油田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