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石油报社  
上一期    下一期

八〇八地质队

   期次:第8433期   作者:□李阳

针对这种情况,父亲看在眼里,心里很高兴,他组织大家一起学习,拿出在地质学院当老师时的劲头,对工作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进行讲解。

讲解之余,父亲忙里偷闲,抽出时间写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电法是物探,工作不离电;电从何处来?电由汽油变。放大线供电,跑小极测电;最后出成果,依靠中心站。什么是关键?是否漏了电;大极需漏电,小极不漏电。导线不破皮,接头胶布缠;铁极擦去绣,瓷罐接地严。使用咬鱼夹,不能触地面;电话头上卡,线架摆正端。干就是学习,学习为了干;生产须安全,安全为生产。人员十二三,团结一起干;相互配合好,由点变成线。电法一个班,服从中心站;操作按规程,跑极先放线;一极两个人,加强责任感。”

五字一句,还很押韵,这段口诀把电法工作解释得简单明了,只要背会,就能应用到工作中去。

分队的人都进行了传阅,大家看后说,读过大学的人就是厉害,能文会武,把电法工作写得妙趣横生,读后干起活来都明白了要点,把枯燥无味的工作变得有滋有味,诗情画意。

“到底是口袋里别两支钢笔的知识分子,就是行。”

父亲听了大家的议论,很高兴,觉得自己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不但普及了技术知识,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心情非常愉快,写完工作日记后,立即铺开洁白的信纸,给远在千里之外大东北当老师的母亲写信,告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近况。

宿舍尽管是简陋的帐篷,暗淡的灯光却每晚都亮至深夜,即使熄灯躺下休息了,父亲的脑子里想的还是第二天的工作,每天生活都十分充实。

黄嘉琪和蒋秀芝之间的关系,八〇八地质队的人都是知道的。

他们两人从在地质学校读书时,就开始相知相恋,直到毕业,分配在一起参加了工作,俩人的恋爱谈了很多年。其实,他们在这次去野外之前,已经悄悄领了结婚证,只是还没公布。

来到西和县驻扎下来后,每天黄嘉琪和蒋秀芝一起外出踏勘,一起收工回来,使得原本辛苦单调的地质勘探工作多了许多浪漫色彩,让人看了很羡慕。

蒋秀芝是个大方的北京姑娘,爱说爱笑,胆大心细。

大凡在野外的地质勘探队伍里,女同志一直比较少,一大帮男同志混在一起,忙了一天下来,个个脏得不像样,但都不愿意再去洗衣服。

蒋秀芝是个勤快人,不但把自己收拾得利利索索,得空也帮大家洗衣服。

父亲告诫大家说:

“不要太不自觉了,内衣必须自己动手洗,女同志也很辛苦。况且还有特殊的生理期,更应该注意身体。”

父亲的后一句话是针对蒋秀芝说的。那时已经结婚四五年的父亲,是八〇八地质队里的老大哥,年轻人都喜欢跟父亲来往。不过,此话一出,还是闹得蒋秀芝一个大红脸。

刚开始几天,大家收队后,还积极地拿着自己的脏衣服,跟着蒋秀芝到小溪流边去洗衣服,可是时间一长,懒惰思想又开始作怪,宁肯躲在帐篷里聊天、看书、打扑克,也不愿去洗。

除了父亲坚持自己洗衣服外,没有几个人能坚持下来,只把自己的内衣洗了,外套还是那么脏。

蒋秀芝看到这种情况,也不多说,一有时间,就到各个帐篷里收集一堆脏衣服去洗,洗完晾干叠好,再送回到各个帐篷。

一天,黄嘉琪看见蒋秀芝又抱着一大盆的脏衣服去小溪边,连忙跑去帮忙浣洗、晾晒。

洗完了衣服,蒋秀芝抹一把额头上渗出的汗珠,很满意,俩人歇息下来,坐在离分队驻地不远的树林边的岩石上,聊起天。

望着墨绿色的远山,风儿吹着树林发出阵阵“沙沙”响声,大自然奏响了一曲悦耳的交响乐。

蒋秀芝陶醉地说道:“这里可真美。”

黄嘉琪说:

“是呀,这里还有很多神话传说呢。”

蒋秀芝好奇地看着黄嘉琪:

“什么神话传说?你快讲讲,我要听。”

“过去,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年轻姑娘都要乞巧,希望学到好的纺织、缝纫手艺,也希望上苍赐给一个如意郎君。这你是知道的吧?”

蒋秀芝回答:

“我知道,记得小时候,每到这个时候,母亲就教我绣花,做荷包,可惜我老是做不好。”

黄嘉琪说:

“咱们来的这西和县、礼县以及天水县一带的‘乞巧风俗’非常浓厚,这是秦文化的遗留。

礼县一带包括了今西和县北部,天水西南。是秦人的故乡。当地民间在乞巧活动中供奉的神——巧娘娘,就是织女。织女是秦人祖先。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最为久远。

‘七月七,天上的牛郎会织女。’早在汉代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已形成了,出现喜鹊搭桥的情节。

到东汉末年,牛郎织女的传说就比较完整了。”

蒋秀芝说:

“小时候听我母亲讲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总以为是会编故事的人编出来的。我也一直没想是发生在哪里。真没有想到,要不是你讲给我,我不会知道是发生在这里的传说故事啊。这么有出处。”

黄嘉琪继续道:

“是呀。传说是周人的先祖发明的农耕。

《山海经》中有两处说到后稷之侄(或曰孙)叔均发明了牛耕,后来周人将它命名为‘牵牛’。

‘牛郎’(牵牛)形象的形成,同我国早期农业的出现有关。周人从不窋当首领开始居于今陇东一带,这里土壤好,宜于耕种,在这塬上不怕水灾,又可以打窑洞解决居住问题。

周人在我国早期农业发展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发明了用牛耕代替人力,对农业生产影响深远。

《山海经·海内经》中有:

‘后稷始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后来叔均成为田祖,叔均不仅发明了牛耕,而且曾组织人民抗旱,度过大旱。叔均生活于夏商之间。

《史记·周本纪》中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蒋秀芝问道:

“你说的戎狄是指今天的哪里?”

黄嘉琪说:

“这里的戎狄,指的庆阳地区。”

蒋秀芝说:

“哦,知道了。你接着说吧。”

黄嘉琪接着讲道:

“牛郎织女是我国最早的男女农民象征,反映了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生活现实。

黄帝的孙子颛顼有个后裔称之为女修,女修织布时吃了玄鸟(燕子)蛋而生下大业。大业之孙名大费,他曾经参与大禹的治水工程。

后来大费被赐姓嬴,成为秦人的祖先。

流传在西和县、礼县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当地秦人后裔们纪念自己祖先活动的遗留,也是一种借助风俗体现的群体记忆。

秦人后来向东北发展,经天水至宝鸡最后至关中地区,那里也是周人生活地域。周秦文化在这里得到进一步交融。最早天河就被称之为‘汉’,后来为了区别地上的汉水,才又称之为‘云汉’、‘天汉’。秦人居于汉水的上源,因而将天汉边上最亮的一颗星命名为‘织女’。

同时,陕西中部和庆阳各县也有些关于‘牛郎’一类的故事传说,还有不少同牛、牵牛有关的地名、祠庙,也形成了独特的牛文化。

牛郎织女的传说实际上就是在甘肃东部诞生的,讲述的周秦先民之间的交流。”

黄嘉琪对蒋秀芝侃侃而谈,像背书一样讲了一大通“牛郎织女”的传说。(五)(未完待续)

华北石油报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