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我的第一任领导,就会想起青春岁月。
看见我的第一任领导,就会看见那个火红的年代——连同那个年代人们的外表和内心。
我的第一任领导是龚书记,和他相识缘自一个真实的故事。
1981年6月,华北石油学校三年的寒窗苦读即将圆满结束。毕业后走向何方?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同学们的面前。
天渐渐热了,大家的心情也变得烦躁起来。尽管,我们钻井班的同学大多来自农村,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尽管,那时毕业还是国家分配,不存在就业难之类的问题。但未来的工作单位毕竟有远近之分、大小之分。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也千差万别,所以大家对眼前的毕业分配、未来的去向,既很关心也很茫然。况且,班干部和党员等佼佼者,有学校推荐,似乎早已胸有成竹。这就更让大多数像我一样没有“资本”的人,心中多少有些彷徨和惴惴不安。
一天,校团委书记李毓奇通过班主任通知我,说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团委(后来改为华北石油管理局团委,以下简称“局团委”)来了两位领导,要找几名同学开座谈会,让我到校团委办公室去一下。说是座谈会,可是我到了团委办公室一看,除了两个陌生人,并没有其他人。当然这并没有让我感到奇怪,因为那时我懵懵懂懂,并不知道“座谈”和“单独交谈”有何区别。李毓奇书记简单向我介绍了两位领导的姓名和职务后,就客气地对两位领导说:
“你们谈吧,我先走了。”其实,我当时并没有记住两位领导的职务,也不知道他们是多大的“官”,只是关注了他们的长相:一个长得高大英武,一个长得白白净净。直到第二次与龚书记见面,才知道我印象中那个“高大英武者”就是龚书记,名叫龚金伟。
现在想来,那天的谈话出乎意料地轻松。龚书记先是拿出一篇广播稿,很轻松地问我:“这是你写的吗?”我说:“是。”接着,就看似漫无边际地拉起了“家常”。他问我喜欢读什么样的文章,读过什么文学著作,老家是什么地方的,家庭生活水平如何,兄弟姐妹几人等等。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问了我一个“政治问题”,大意是“你和你们家乡的人对农村改革和包产到户持什么态度”。我如实回答,说我们那里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我父亲那代人为代表的“坚决拥护派”,一派是以我们年轻人居多的“迷茫派”,具体到我们家,情况也一样。父亲是个心灵手巧且胆子大的人,前些年,为了维持生计,他经常偷着做点小买卖,结果被当作“投机倒把分子”“资本主义尾巴”多次批判,现在改革开放了,包产到户了,他当然欢欣鼓舞。至于我们姐弟几个,倒是担心这样搞不符合集体主义精神,会不会复辟资本主义?龚书记听了我的回答,开心地笑了起来,并夸我:“你很实在!”就这样,这次“座谈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
第二天,李毓奇书记喜不自禁地告诉我:
“你被总部团委选中了,毕业就去报到吧。”还说团委是个培养人、锻炼人的地方,千叮咛万嘱咐要我到了那里要好好干,一定不辜负母校对我的培养和期望。后边这些话,如果放在现在,本来应该由我来说,结果李书记都替我说了。因为,我被这个喜出望外的消息搞得有点不知所措,更不曾想到团委会像李书记描述得那般神圣。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会被选中呢?我深知,自己是最没有资格和资本接受如此“神圣”挑选的人。论政治面貌,既不是党员,也不是班干部;论学习,成绩平平;论优越感,不是油田子弟;论关系,我在油田举目无亲,除了知道“铁人”王进喜,其他人谁都不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有人为我的毕业分配“打招呼”。总而言之,无依无“靠”。思来想去,疑惑重重。
后来,还是李书记为我解开了心中的疑团。原来,那场所谓的座谈会,实际上有点像现在的人才招聘会,龚书记来学校是专门为局团委选人的。所谓的座谈,其实就是一次面试。之所以称之为“座谈”,一是为了保密,二是为了慎重。这样做的好处是,被面试者心里没有负担,所以也不会紧张。一旦不被录用,也不会感到尴尬和失落。我之所以被列入面试候选人,起因是我写的一篇广播稿《毕业前写给高中老师的一封信》。显然,那篇广播稿充当了笔试的考卷,而判卷老师就是龚书记!
现在看来,龚书记的选人方法看似简单,却很科学、很务实。他来到学校后,没有先听校方的推荐,而是一头扎进团委广播室,把学生们近期写的广播稿统统翻看了一遍,其目的就是要为局团委物色一个“笔杆子”,而我写的那篇稚嫩的广播稿有幸引起了他的重视。据说,龚书记看了后认为,那篇广播稿尽管写得满纸娃娃腔,但文通句顺,真情满满。因此,决定对我“面试”一番。至于为什么我能顺利通过面试,无疑是沾了“无知”和诚实的光。因为,我事先并不知道是在参加一场“面试”,所以面对龚书记时,既不用刻意表现自己,也不用装腔作势,一切顺其自然,真真切切。而龚书记恰恰是一个喜欢自然本真的人。
后来,我曾为能去局团委工作做了一个假设:当时的局团委需要一个有写作基础的人,而且除了这个充分条件,还需要同时具备热情、诚实等必要条件。显然,在龚书记看来,我基本符合这个充分必要条件。于是,我有幸到局团委,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干部。
果然,我的假设和事实完全吻合。在距我和龚书记相识整整40年后的一次交谈中,他向我彻底解密:
“当年选你到团委主要有俩原因。一是你的那篇散文我觉得写得不错。二是你是农村出来的,言谈话语朴实,我喜欢。几十年过去了,你没有变,仍然爱写作,仍然那么朴实。看来,我当年真的没看错人。”
原来如此!难怪和我同一天到局团委工作的张旭光大哥总是对我说:“龚书记最喜欢你!”
我和龚书记相逢于1980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总是和“年轻、真诚、单纯、激情、实干”等词语紧紧连在一起。我很幸运,赶上了一个好时代,遇上了一位好领导。
龚书记领导华北油田共青团工作的那几年,适逢华北油田由大会战模式转入稳定生产之时,团委的名称也由“会战指挥部团委”改为“管理局团委”。那是一个让老石油们壮怀激烈的年代,是年轻人激情四射、共青团大展身手的年代,更是一个互助友爱、重义轻利的年代。当时,华北油田的团员青年达四五万之众,各级团委,组织机构健全,团干部配备整齐,局团委共有八名工作人员,号称“八条汉子”。在龚书记的带领下,华北油田的共青团工作生机勃勃,特色明显,远近闻名。
学雷锋树新风、学张海迪活动,让油田青年人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了无数热血青年“我为祖国献石油,头戴铝盔走天涯”的豪情壮志;富有时代特色的“学文化选状元”活动,点燃了油田团员青年如饥似渴的学习热情;紧贴油田实际开展的修旧利废“拣黄金”活动,为油田降本增效立了大功。冲锋在前的“青年突击队”,既完成了各单位的急难险重任务,又解决了团经费不足的问题……共青团工作呈现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大发展局面。在油田的团员青年中,在油田的各个岗位上,先进模范人物层出不穷。我每天都被眼前的事、熟悉的人所感染着、感动着。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油建技校的团干部赵立仁,他不仅被评为华北油田劳动模范,还被评为河北省学雷锋标兵。1982年12月,他与龚书记一起光荣地出席了共青团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了邓小平、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可惜,我在龚书记手下工作的时间不长。1983年,他到河北师范大学脱产学习,毕业之后就离开了局团委,但他对我的关心和爱护从未间断,我对他的印象和感激也历久弥新。
作家柳青曾说过: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龚书记是我的第一任领导,也是我的领路人,是他让我与共青团今生有缘;是他不亢不卑的人格魅力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一直感染、带动、影响着我,并让我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