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闻名于世的古典文学巨著, 《红楼梦》 中遣词用句的精妙之处至今仍为文学 爱 好 者 赞 叹 。本文中, 作者着重探讨了——
从整部书的情节及反映的主题, 不难看出 《红楼梦》 是以释道思想为全书指导思想的。全书比较系统且故事性地表达了佛教的 “色空观念” 和道教的 “无为意识” 。这种表达, 除了塑造的各个人物的一系列的 “梦” 外, 还具体细致地描写和记述了不少的寺院道观和庙宇。
第一回即写到了葫芦庙, 第四回又有“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之题目。毛泽东主席曾说, “第四回是 《红楼梦》 的一个总纲” , 看来是很有见地的。
在第二回中: 贾雨村偶至郭外, 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 茂林深竹之处, 隐隐的有座庙宇, 门巷倾颓,墙垣朽败, 门前有额, 题着 “智通寺” 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 曰: “身后有余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 ” 这寺是 《红楼梦》 正笔写到的第一个寺, 寺已破败, 只有一个又聋又哑的老僧在煮粥。虽然着笔不多, 但 “颓败” 之像已是淋漓尽致。
记述最多的是铁槛寺, 从第十二回开始便屡屡提及。因为这铁槛寺是贾府的家庙, 贾家只要死人, 必会提及铁槛寺, 这也是书情表达的应有之义。王熙凤弄权,就是在这个寺里。
铁槛寺旁边有个水月寺, 第一次出现在第十五回, 因这个庙里做的馒头好, 因而又有了馒头庵的诨号, 主持叫静虚, 行贿王熙凤买法求生的那个老尼。
和庙宇渊源深厚的莫过于妙玉了, 这妙玉曾在蟠香寺居住 (第四十一回) , 后来又搬到了西门外的牟尼院, 之后被贾府请进了大观园, 入住栊翠庵 (第十七回) 。
之后, 书中还陆续出现了玉皇庙、 达摩庵 (第二十三回) 、 清虚观 (第二十九回) 、 水仙庵 (第四十三回) 、 玄真观 (第六十三回) 、 天齐庙 (第八十回) 、 散花寺 (一百〇一回) 等。
第一百〇三回里还描写了一座无名“小庙” : “见一小庙, 墙壁坍颓, 露出几株古松, 倒也苍老。雨村下轿, 闲步进庙, 但见庙内神像金身脱落, 殿宇歪斜, 旁有断碣,字迹模糊, 也看不明白……” 这个庙虽然没有名字, 但这是照应第一回中的葫芦庙和第二回中的智通寺的一个重要庙宇, 由出现在葫芦庙中的贾雨村出面, 在这庙里与随了一僧一道而去的甄士隐见面, 意味隽永悠长。
在第五十一回, 还虚写了一个蒲东寺, 薛宝琴作的 《蒲东寺怀古 · 其九》
小红骨贱最身轻, 私掖偷捞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 已经勾引彼同行。
看来, 曹雪芹不仅是当时的名儒, 而且还是释道大家。纵观有清一朝, 都极重释道文化, 甚至于闹出了顺治帝出家的历史谜案。因此, 顺康雍乾几代, 修葺重建了大量的庙宇寺观。最有名的是怡亲王允祥重修十方普觉寺 (今北京植物园内的卧佛寺) 。明末清初, 社会动荡, 十方普觉寺也被严重损坏。 “乱后寺废, 香灯久断矣” ( 《天府广记》 卷三十五) ; “饥僧二三人, 踏落叶、 守败椽” ( 《北游录》 ) , 惨状可见一斑。直到清雍正时期, 怡亲王允祥舍资葺治, 十方普觉寺才重新复兴起来。
据 《北京市志稿 · 宗教志 · 释教一》 记载, 当时北京有寺观庙宇385座, 其兴旺程度可谓 “迎门逢僧侣, 歇步入寺来” 。曹雪芹生活在这样一个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地位, 广兴释道的时代, 自然会对释道文化有很深的认识, 更何况曹雪芹本来就是一个 “翻过筋斗来的” 人 (第二回) 。
曹雪芹与释道的关系, 还体现在他的朋友张宜泉的诗中, 张宜泉的 《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 写道:
群诗帝未等闲吟, 破刹今游寄兴深。
碑暗定知含雨色, 墙墤可见补云阴。
蝉鸣荒径遥相唤, 蛩唱空厨近自寻。
寂寞西郊人到罕, 有谁曳杖过烟林。
可惜, 曹雪芹的原诗看不到了, 但可以想见, 原诗中一定也有 《红楼梦》 中 “智通寺” 那样的描写。